读书札记

最近我一直在看各种人类学相关的书籍,也因此有了不少零零碎碎的感想。正好下决心重启blog的写作,就想着还是得记录一下。

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区别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从源头上看,就很简单: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问。而且,在这门学科发展的早期,通常是研究“那些奇怪人类”的学问。直白一些说,在欧洲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人,发现了众多原来从来没有想过会存在的(原始)人类,所以他们想要去研究这些人类是怎么回事。

而社会学,则是研究“咱们自己这个社会”的学问。所以相比起人类学,社会学是从自我研究出发的。当然,随着人类学逐渐走出猎奇的心态,发现那些人类也有自己的文化、社会、风俗,因此:社会学和人类学,就开始出现了交叉混杂的现象。

不过,我最近看的两本书:可以较为清晰的理解其中的差别:《一个社会学家的十堂公开课》与《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相对而言,人类学家会针对较为简单的群体(族群)进行较为广泛的考察,而社会学家,则会更加关注复杂(现代)社会的各种方方面面。

人类学家往往会秉持某种程度的相对主义的倾向,对于多种文化和社会,进行比较。从某种意义上来:他们会更加困惑一些。

数字人类学与互联网社会学

因为突发奇想,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人类学与社会学,是否开始对于互联网进行研究。然后发现了两个名词:数字人类学(Digital anthropology),也有称之为Anthropology of cyberspace的。另一词是:互联网社会学(Sociology of the Internet),或者称之为Digital sociology。

参考链接:

比较两门新兴学科的关注点,也能发现差异:

我可以清楚的发现:我对于数字人类学研究的领域,更加感兴趣。

人类发展史中的偶然性

最近在看的另外一本书《第五次开始》,也非常有意思。这是一位考古学家写的“大历史”类书籍。其中有一段话非常能够反映考古学家的看法:

“如果听到夸张之辞,这是历史上最好的xxx,考古学家只会付诸一笑。这不过是一个世纪之前。对于考古学家而言,这甚至连眨眼之间都算不上。我们常常以数千、数万或者数十万年的尺度讨论时间。”

所以,如果有一本讨论大历史的书,最早的证据不过是2000多年前,那这本书讨论的历史,一定不够大。 :)

回顾人类的进化史和发展史,我们的确可以反省一下对于时间尺度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在最近千年的突飞猛进,是极其罕见并不可思议的意外。相反,那些至今仍然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倒是历史发展中的正常状态。

只不过,我们往往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掉队者:你们怎么回事?

从低级语言到高级语言

最近读到的一篇长文,也引发了我对于语言(包括人类语言与计算机语言)的思考。《亚马逊丛林:原始部落颠覆人类语言理论(上)(下)

按照这篇报道中的说法,“皮拉罕”部落的语言非常落后。以至于缺少很多抽象概念,还有递归结构。如果有一个句子:“我看到河边的狗被蛇咬了一口”。按照皮拉罕语的说法,就会变成:“我看到了一条狗。那条狗在河滩上。一条蛇咬了那只狗。”

这不就是计算机语言中的低级语言和高级语言的区别吗?一条高级语言的语句,能够翻译成多条低级语言。多么正常的现象啊。乔姆斯基语言学的总结,看来只是从现代人类语言总结出来的,偶尔遇到了一个“没有进化的化石级低级语言”,就无法解释了。

还有这一段:埃弗里特也发现皮拉罕语里没有固定的词汇来表达颜色的概念,而是随机用一些描述性的词语来代替。“因此假设你拿一个红色的杯子给他们看,他们很可能会说‘看起来像血’,”埃弗里特说道。“或者他们会说,‘像vrvcum’——一种当地的浆果,当地人从中提取红色染料。”

这不就是低级语言的常见问题:缺乏抽象语法结构吗?泛泛的来看:从计算机语言发展的历史去理解人类语言的发展历史,也许能够产生很多有趣的联想。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

最近我看了不少纪录片,比如这一部《中国》,就拍得非常的精美。其中的第三集讲荀况和他的两个弟子李斯和韩非。其中再一次提到了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概念。当然,在纪录片中,并未有深入的讨论。

联想到我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可以算是研究最深入的,人性本善的立论之作了。

我当然也是非常赞同人性本善的,不过因为最近读了各种各样的人类学相关著作,让我突然想通了一个关键:人类的本性向善,个人的本性向恶

作为一篇读书札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