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开源文化在中国》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范小青老师的专著《开源文化在中国》,当时在豆瓣上只留下了一句话:“一言难尽,只想到了一个标题,回头写一篇读后感《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是,这篇文章并不是书评,只是阅读之后的随感。书评与读后感的区别在于:书评应该严格的围绕书的内容来谈,而读后感,却不妨越扯越远,聊到哪算哪。

之所以起这个标题,也是一种“防身术”,毕竟作为中国国内深度参与开源的局中人,发表的任何议论,可能都不见得有“旁观者清”的效果,毕竟 ——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开源文化中,有哪些角色?

请注意,不是在开源社区中,有哪些角色。而是对于文化而言,不同的角色,应该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在范老师的书中,似乎并没有区分各种不同的角色,而统一的视之为“行动者”,并且认为这些行动者,正在一点一滴的塑造着中国的开源文化。但是按照我这样身在局中的人看来,似乎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角色的。

分析在中国的开源文化中,有哪些角色,比例大小,以及他们的声音是怎么样的,想来会很有意思。

关于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

看范老师的书中对于 FSF 与 Open Source 的描述,给我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在之前的很多年里,我也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这样的总结,其实是完全站在“开源”的立场,而且是当年发起 Open Source Movement 的人,特别是 Eric Raymond 的观点。

“自由软件过于偏激,GPL 对商业不友好”等等,这样的一种观点总结,其实对于自由软件是不公正的。

另一方面,范老师的观察是非常精准的,国内的开发者,几乎都不会去关注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之间的分歧。这样的不在意,事实上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而是无意识的忽略。

或者更加直白一点表述:国内的开发者,缺乏政治领域敏感性,所以很自然的会去选择更加务实的、纯技术性的、路线。

如何看待大企业

范老师的书中,有一节《9.3 大公司的介入对中国开源生态的潜在影响》,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几乎可以猜出“要求关掉录音,主动谈到对于大公司参与开源的态度”的那位受访者,大概是哪位了。但是,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担忧”呢?

大企业能够招揽更多、更强的高手,然后让这些高手投入开源社区,以至于“个人英雄主义”日渐式微。这样的趋势,是存在的,而且几乎是不可逆的。

但是:大企业是邪恶的,大企业用钱砸向社区,使得社区的发展方向屈服于企业的利益。这样的担忧,的确仅仅是一种妄念。越是大型的、国际知名的开源项目,越是有多家大企业参与,他们会在一个透明的平台上,进行公开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当然也是公开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大企业不会作恶”。而是说在一个公开的社区里,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他们的行为都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从监督大企业是否会作恶来说,开源社区、开放式协作已经是最好的形式了。

开源文化的国际性与行业性

在书的第十章《10.1.1 全球化》与《10.1.2 本土化》之外,我认为有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探讨,就是:“行业文化”或者说“身份文化”。因为同为程序员,大家都用相同的编程语言,写着类似的软件,面对着类似的技术困难。这样的一群人,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形成自己的黑话、梗和笑点。

这样的文化,与全球化有所不同,因为计算机和软件开发这些事,实在太新了,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是同步在发展。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我们也很容易就会发现,全球的 IT 技术人员,正在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解决着同样的困难。

只要有好的搜索引擎,我们容易就会找到与我们类似的,提出问题的人。以及探讨如何解决的问题“现场”,或者是Github issue,或者是StackOverflow的某一个提问。

这种行业性的文化,很值得深入分析。

小结

总之《开源文化在中国》是一本非常有深入,有启发性的书,也因此启发我想了很多。也请范老师,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