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味道

文章正文

文章与味道,有深切的关系,无论古今中外,早有人议论过多次了。我今天也来写一篇,聊聊我体会到的“文章的味道”。

味道分级

最不入流的文章,常常被称为臭不可闻,这种文章文辞太差,语言混乱,搞不好还自鸣得意,盛气凌人。简直让人不堪卒读,读了之后,也多半会因为杀伤力太强,让读者有“被恶心到”的感觉。我们如果有幸读过一些过去的大字报文章,就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

稍好一点的文章,可以称之为索然无味,这种文章虽然也一无是处,但是还不至于令人恶心。没有读过,毫不可惜。大多数学生的命题作文,都不过是这个水准。可怜天下的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去批改那种“今天我做了一件好事”之类的文章。

再好一点的文章,可以称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同样是没啥味道,为啥又“弃之可惜”呢?这种文章,通常还有些干货。大多数的IT技术类文章与书籍,都是这个水准。大概是因为搞IT的人,多半语文很普通,能把知识点介绍明白,语句通顺就不错了。

再好一点的文章,就值得读一读了。当然还可以再细分一下:有滋有味的开胃小菜、大快朵颐的招牌名菜以及回味无穷的传世珍馐

开胃小菜,大多数满分作文、精品美文,很多在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里的文章,能够达到这个水准。不妨一读,颇有些乐趣。

招牌名菜,有不少畅销书,号称一时洛阳纸贵、传诵一时的热门文章,我们会在很多时候被人推荐,甚至被刷屏,读过之后,也觉得确实不错,很愿意向自己的朋友推荐。这样的文章,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水准。

传世珍馐,《唐诗宋词》、《古文观止》、以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那种经过岁月的沉淀,值得反复品味,一读再读的诗、书、文章,可称传世,可谓珍馐。

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回味无穷

既然是讲味道,那么咱们就还是以做菜来打比方:选料宜精、配料宜巧、工序严谨、火候恰当、摆盘美观,这样才能做出一道好菜来。

选料宜精

我们经常说,要想在写文章的时候,信手拈来各种素材,运用之时恰如其分,平时的素材积累很重要。过去在学校里的时候,老师也经常提醒我们,要注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留心积累。但是,现在的问题和当年不太一样,素材到处都是,网络上一搜一大把。但是,怎么才算是讲究呢?

用典用梗的区别。过去写文章的时候,比较讲究用典,现在人写文章,往往喜欢用各种梗。当然,平心而论,所谓梗无非是比较新的典故而已。所以,我并非反对在文章中用一些梗,但是这样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再过1~2年,这个梗就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除非我们的文章足够好,好到将来会有人给我们的文章做注释(做梦)。如果一定要用梗,也应该选择那种很容易理解的梗,比如“叶公好龙”这样的词,即使我们不知道当年叶公发生了什么糗事,也能够大概理解这个词的含义。较之“十动然拒”,“喜大普奔”就好懂得多。

等而下之的一种素材,就是表情包。那种无法生动的运用语言,却动不动就在文章里面插入表情包“强行滑稽”的人,通常是表达能力匮乏的家伙。

配料宜巧

有一类蒸菜非常有特色,上面是腊肉、香肠,下面垫的是豆腐干。蒸的过程中,肉香伴随着油脂渗透到豆腐干里,使得肉不会那么油腻,而豆腐干却更加好吃了。还有一道上海本帮菜“腌笃鲜”,春笋、五花肉、咸肉,炖出来的汤:汤鲜、肉香、笋脆,颜色还特别好看。行文至此,简直馋得不行。

写文章的素材搭配,也特别重要。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让读者感受到滋味一层又一层,层层递进。虽然单独一味的风格,也可能写出好文章。但是巧妙搭配,互相促进的结构,会让读者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作为尝试,我的这篇将文章与美食混搭起来讨论的写法,也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享受。

当然,“调料太多”的文章,通常不会太好,因为喧宾夺主。“乱炖”的文章,通常也不会太好,因为缺了主次之分。“拼盘”的文章,通常也不会太好,因为根本不能算一道菜,只不过是放在一个盘子里而已。

工序严谨

做菜有工序,这个大家都知道。在餐饮行业,最讲究工序的应该是连锁快餐厅。严格的工序有什么用呢?确保质量不低于常规水准。那么,如果要类比在写文章里,工序又是哪些呢?

一丝不苟的处理基础素材,不滥用,不套用。虽然同一个素材的确可以用在多篇不同的文章里,但是针对当前的这篇文章,应该如何用上这个素材,也是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再好的材料,也不能随随便便一锅烩。不同的食材与调料下锅的顺序,是非常讲究的。文章的段落与文字的递进,也是一种“顺序”。虽然不必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结构。但是结构、节奏、前后呼应之类的手法,都是常见的“工序”。

再往上一层,写文章前的腹稿、写作时的思索与组织、写完之后的检查与校对,也是工序的一部分。虽然的确有天才,七步成诗、倚马可待;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但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的写、认认真真的检查,比较不容易犯低级错误。

火候恰当

火候是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说明白的问题。孔夫子早就说过:“过犹不及”。但怎么才算是过?怎么又算是不及呢?炒菜的时候,盐放多了不行,放少了也不行,但是总可以尝一下,然后再做调整。炖肉、小炒之类,也是类似。火大了容易焦糊,时间短了又容易夹生。通常做菜的经验,也是宁可少放点,火小一点,然后慢慢再加。一下子加多了,火太大了,再调整就难了。

当然,也有一些菜特别讲究猛火爆炒,小火炒出来,味道就完全不对了。这实在是太难了,只能靠多练习。

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想掌握好火候,也非常困难。用力过猛,文章就会显得“矫情”、“浮夸”;用力不足,又会显得“平淡”、“苍白”。要想恰到好处,也只能是多练习、多反思,多听取读者的反馈。另外就是自己文章,过一段时间回头再读。以一个读者的角度,仔细体会,看看哪里太过,哪里不足。大概也只能这样了。

摆盘美观

一盘菜端上桌之前,总要经过一些修饰。哪怕是在自己家里炒菜,也会把菜装盘放成一个看起来过得去的样子,再会把盘子的边缘擦拭干净。如果是在饭店里,还会讲究颜色搭配、造型美观之类。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类似的问题。标点符号、段落间距、字体字号、着重加粗。讲究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一看之下,就感觉很舒服。如果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再不分段、分行,缺少多级目录与小标题,这就没法读了。

虽然我们不必学习与研究专业的排版,但是略作了解,稍加注意,也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容易被人阅读。

如何写出好文章

写文章与做菜不是一回事

诸位如果读完上文的部分,大概会有这样的观念:文章与味道有类比关系,所以写文章与做菜也有类比的关系。其实,这却是一个误解。如果炒一个菜就像写一篇文章,那么一个厨师每年要炒几百盘番茄炒蛋,就相当于写了几百篇文章?每篇都一模一样?

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一个作者不是普通的厨师,而应该是一个高级餐厅的厨师长,他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日常的炒菜,而是设计与改进菜品,并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家有一个比较奢侈的小爱好,就是经常找各种理由去吃王品台塑牛排。一年大概会去10多次,去得多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王品经常会改进自己的菜品,也会不断推出自己的新菜。比如他们去年推出了一道“牛小排清汤”,已经非常好吃了。最近又做了一些改进,在汤碗里首先放着用很薄的生牛肉片裹成的一个牛肉团,然后现场倒入牛肉清汤,将生牛肉片烫熟,这样一种工序上的改良,使得牛肉的口感,更加鲜嫩可口,这就更赞了!

还有更多的改进,是在菜品的外观、摆盘甚至装饰上的。据我们分析,这些精美的菜品,有助于食客拍更多的照片发到点评网与朋友圈,以招揽更多客人。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类似的问题:什么样的文章,会让人更加愿意转发呢?(不转不是中国人?这就太low了!)

心诚则味正

我非常喜欢周星驰的《食神》里的一句经典台词:“ 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那么,怎么才算是用心呢?首先问问自己:我想要做出什么样的菜?我希望别人吃到我的菜时,有何感受?

如果一个人的回答是:我想要做出大家都喜欢吃的菜,吃得心满意足,吃得意犹未尽,下次、再下次还想再来,不但自己想来,还不断的呼朋唤友,一起过来。这样的心,就算是诚了!

反之:我想做出能够卖出500%利润的菜。我想要做出全世界最好看的菜。我想要做出能够拿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菜。我想要做出食客看到名字就想点的菜。这样的心,就偏了。 因为你追求那么多,却唯独忽略了食客(读者)的感受。

写文章也是类似。你想要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微信公众号10万+的爆款文章?有多少人点赞?有多少人打赏?有多少人转发?这些数据,真的值得追求?

真正的好文章,5年、10年,甚至百年、千年,依然值得一读。读者依然会有收获,有感动,有启发。这样的文章,才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遍尝则有品

品尝别人的手艺。怎么知道自己的菜做得好不好吃?除了自己尝之外,还应该尽量多去品尝同行的手艺。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尝遍酸甜苦辣咸,才能明白自己的菜属于哪种口味,应该做何调整。写作也是一样,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到现在更应该阅读各种网络上流传的文章与作品。甚至是网络小说,时鲜的段子,爆款热帖,都不妨找来看看。看得多了,才能有所分辨,有所取舍。

品尝人生的滋味。《食神》中的黯然销魂饭,固然是一种夸张。但是不经历多姿多彩的人生,也很难写出深入人性的文章。杜诗有云:“文章憎命达”,当然也是一种愤懑之语。但是缺乏反思,浑浑噩噩的人,的确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接受他人的品评。实话实说,一个人是很难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的,或者自傲,或者自卑,或者高估,或者低估。要想真正认识自己,准确的评价自己,只能从不带过滤的接受他人品评开始。有人夸,未必就夸到点子上。有人骂,也未必骂得恰当。喜欢我文章的人,也未必我就要引为平生知己。讨厌我文章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脑残黑。

有比较、有鉴别、有思考,然后才能不惑于潮流、不惑于人言,也不惑于自己。这样,大概就能称之为有品位了吧。

多练则精进

在炒菜中练习,似乎比较容易理解:一盘菜,再炒一遍,然后琢磨怎么改进。但是在写作上,怎么才算是多多练习呢?

也许有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每天练习写一篇;每天写1000字;一万小时练习……

但是在我看来,要诀就是四个字:绵绵若存。不是在写作,就是在打腹稿;不是在打腹稿,就是在琢磨怎么修改自己的文章;不是在修改自己的文章,就是在琢磨人家的文章是怎么写的。过段时间,把自己的文章再翻出来看看,再琢磨琢磨。

总之,所谓练习,不是要成为网络写手,日更一万字,而是为了不断精进。怎么写才算好?怎么写才能更好?人家为啥写得这么好?我能不能再写一篇,写得更好一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绵绵若存,念念不忘。大概就是这样了!

杂感与随想

我没有读过韩寒的小说,但是却吃过一次他开的饭店,名字叫“很高兴遇见你”。他里面的菜名,很有特色: 你侬我侬蛤蜊面包汤、相濡以沫芝士蛋糕 、你没吃过我的豆腐 、 寒之寒;诸如此类。据说这就叫“创意菜”。但是我吃过之后,却不打算当回头客。这不是创意菜,不过是“创意菜名”而已。进而我还想,搞不好他的小说,也不过如此。

在写完自己的文章之后,我去搜了一下前人写过的关于如何练习写作的文章。找到了一篇《茅盾:怎样练习写作》。果然是大家,人家写得就是好,深入浅出,朴实无华。最后的总结是:“练习写作,并没有什么秘奥法门,只在多写多读,不怕修改,写了以后去读,读了以后再写。”

这篇文章,也是我的一次写作练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乐趣与思考! :)

对话实录:如何写出回味无穷的好文章?

问:对于文中提到的表情包,过则low,但如果运用得当则能加深读者的理解,达到共鸣的效果。对于选择表情包则容易,我的问题是如何给一些段落挑选适合的图片?你文章配图的心得是?

答:说实话,我最不擅长配图,所以我的文章,几乎从来没有图。我写的PPT,也是纯粹的文字、最多加上缩进和粗体。所以,按照我的习惯,几乎任何时候,都不会考虑配图,更不要说表情包了。当然,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擅长表情包的写作风格,可能存在歧视。

问:偶尔写文章半年一篇,这种是否更要聚焦才能带来价值给自己和读者?但是频率低可能正是因为可写的东西不多,所以下笔的主题会散乱,怎么办?读书体会,调研分析,外文文章综述这几种作为没有其他主题时的救急有帮助吗?

答:可写的东西不多,其实是想写的东西不多。想写的东西不多,其实是思考的深度、广度、数量与质量,都不太够。因此 ,也就找不到太多想要(能够)表达的内容。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思考与总结。常常思考、常常总结,偶有所得,就会忍不住写出来。

问:不同操作系统、编辑器、输入法等等电子输入场景中,什么对文章输出速度的影响最大?有什么建议?

答:没什么区别,我的打字速度,基本上够用了。工具不会影响具体的输出,又不是拼输出和人斗法。当然,机械键盘的确很爽,虽然我只不过用了一款入门级的机械键盘,品牌就不必提了。

问:文章发表前寻求反馈好还是发布后坐等评论好?

答:要看这篇文章,我是否心有定见。有两类文章,一类是求指教的,一类是求同道的,各有不同。

问:最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写作反馈?这种反馈机制个人最应该从渠道什么来培育?

答:其实,更应该讨论的不是写作反馈,而是”交什么样的朋友“。在写作的时候,最希望遇到的是诤友,能够直言不讳,能够深入痛批的,就是好意见。这次的文章,在公众号里,有一个评论,我看了很惭愧,但是也很受益。我原来写的是”不忍猝读“,其实应该是”不堪卒读“,后来查了百度,才知道自己以前的理解都是错的。

问:至今写过的文章中, 你最得意的一篇是哪篇?为什么?最失意的是哪篇?

答:确实有几篇还算得意的,一篇讨论信仰的《我的信仰地图》,一篇讨论法制思想的《中西方法制思想比较》,还有在GitChat的两篇,《美国宪法与架构》,还有这篇《文章与味道》。还有失意的文章,其实在知乎,我写过这么一篇,当时就是与人吵架,吵得一塌糊涂,但是在知乎收获了巨多的点赞。

问: 文章写成就速度和什么因素关联最深?

答:看起来是打字写文章,其实是思考的深入与完整决定了写文章的速度。想得越是透彻,写起来越是快。还有就是题材的熟练程度,经常写的文章,毕竟有套路,要快一些。我写文章,其实会花很长的时间打腹稿,等到腹稿打得差不多了,写起来也就不难了。透彻,首先是针对问题本身的,然后思考,如何表达。比如这次的文章,我那天突然想到,可以把文章与味道,联系起来思考。然后就去想文章的结构,那些素材可以放进去。慢慢的在脑子里理顺了,也就写出来了。绵绵若存,经常就是那种若有所思的样子。

问:文章和作品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答:作品不只是文章,代码也可以是作品,一幅画也可以是作品,任何经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来,值得欣赏的”造物“,都是作品。文章,主要还是由文字组成的,间或有些图画,但不是主体,否则就是漫画或者连环画了。

问:文章的输出目的哪个对程序员的职业生涯最有推动力?

答:应该特指技术类的文章,否则都没什么推动力的。写文章,其实不是为了推动职业生涯,这只是”副作用“。我也不认为,以此为追求的目标,是恰当的。写文章,核心目标是表达。我有写”干货“、”好货“,想要表达。于是我通过一篇文章,将其表达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有帮助的。

问:被约稿的和自发冲动写出来的哪种文章最能包含个人风格?

答:应该还是自发冲动。不过,被约稿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可能会被迫思考一些以前不太深入考虑的问题。其实对个人的长进是有帮助的。我曾经很喜欢泡知乎,也是因为它能够促进我思考一些问题。当然,后来知乎的味道变了,我也就不喜欢了。

另外,可以聊聊个人风格的问题。说实话,我很少思考自己的个人风格。或者说还没有特别总结过,自己写的文章,属于哪种风格。但是,回头看看自己写过的文章,几乎全是分析、议论的文章。基本上,我还是喜欢在把问题想清楚的基础上,把文章清楚的写出来。至于文采、词章之类,大多数时候,都不擅长,也不追求。因此,还是回到我前面的那个回答,想清楚再写,最重要。

问:就文章而言,内容和味道哪个更加重要,能让人印象深刻?

答:以菜而论,食材与调料,哪个更重要?首先是食材,好的食材,简直可以不加任何调料。所以,首先是内容,内容值得一读,写得不够精彩,文辞不够华丽,甚至有些错乱,都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内容空洞无物的文章,辞章再华丽,也不过是为了掩盖空洞而已。就像麻辣烫,虽然好吃,但是真不值得经常吃。

问: 文章的写作,跟人的眼界、经历等息息相关。起步阶段,写出来的文章缺乏一些干货,也缺乏你说的味道。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上充斥很多烂文,该如何去选择有味道的文章?在写文章的时候,又该如何免于急功近利,潜心写作?

答:如何选择:只能靠多读,然后一边读一边想。我还想接着读吗?我还会再读一遍吗?如果你被那种标题党吸引进去,读了以后,觉得完全是浪费时间,那么,渐渐的就知道该如何挑选了。但是,要找到好的文章,向来只能凭运气的,只能说:少看点烂文章,及时止损,也就是了。

如何避免急功近利,潜心写作?我这有三篇文章,可以转发过来,正好都可以回答你的问题。《阅读的自由》,《写字的自由——内篇》,《写字的自由——外篇》。

问: 很认同多练多写,多修改的练习方法。对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再修改,一般是什么时候?会直接悄悄修改它(有自己博客的修改起来很方便),还是另写一篇,还是只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加上对这篇文的评语?修改完之后会再给别人看吗?

答:我一般直接就在原文上改了,不必另外写一篇,当然,如果你在github上写博客,基于git diff,看修改的过程也很方便的。只不过,我写文章,很少大概,更不会改到面目全非。所以,再拿给别人看,也不必了。我有一些问题,有时候翻看自己多年前写的文章,读下来,还是觉得写得挺好的。所以,也就没怎么改。

问:一个人文章写多了,是不是本身就会炼成对别人很有价值,别人很愿意转发的文章?文章写多了,是不是就自然趋向于平和、对别人有吸引力?当个人网站的关注人数多了之后,写作者心态上会发生变化吗,就是不自觉地要更在意读者或粉丝的看法?你怎么看?

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要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其实也不现实。无论是求指教,还是求同道,写出文章来,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尽力的写得更好,更加通俗易懂。也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够看我的文章。现在大家都很忙,如果文章写得不好,乱七八糟,排版又混乱。很多人就看3分钟,直接放弃了。但是,文章又不是为了写给别人,为了得夸奖,得转发而写的。首先是:我有一些”什么“,然后我写出来了,能遇到好的批评,或者好的表扬,当然就很开心。如果没有,当然,也无所谓。在成败观念上,有一句话很经典:胜故欣然,败亦可喜。写文章也是如此,我手写我心,知心更相得。

问:技术类的文章如何修炼才能写的更好,让更多的阅读者受益?

答:在翻译文章的时候,讲究”信、达、雅“,其实在写文章,尤其是写技术类文章的时候,同样,应该以此为追求。首先是技术上的准确,其次是由浅入深,把技术问题,讲到足够透彻。再进一步的追求,是优雅的、生动的表达。这个很难,不必刻意追求。所以,本质上,技术文章如果写得不够好,多半是以为自己理解得就不够透彻,不够深入,不够融会贯通,写出来的东西,才会乱七八糟的。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

问:在写作水平和自身经历还不够的情况下,写出“好文章”的可能性肯定低,相信即便是你现在写的文章,肯定也会觉得有进步的空间,那你是如何平衡这种失落的情绪?你会用尽洪荒之力去写文章吗?每篇都是吗?

答:我其实一直没有追求过,不断的提高自己写文章的水平。所以,我也不会去刻意练习,不会去努力提高,不会去思考、分析、总结。我的目标,不是写文章本身,而是表达自己的思考。换句话来说,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写得好,或者写得不好,也不是因为我的文章的水平本身如何,而是由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思考的深入程度,总结的合理性,决定的。思考本身就有乐趣。所以,既然大家都已经不再考试,不再有人打分了,就不必再介意”写作水平“这件事了。写作只是冰山的海面上的部分。海面之下,是思考的乐趣。遇到卡壳,当然会沮丧,但是一旦想通了,不是会更开心吗?

我的兴趣点经常在转移的,以前喜欢宗教、哲学,后来喜欢历史、法律、政治、经济等等,有些就只是看书,有些偶尔想通了些什么,就写点文章。想不通就先存着,绵绵若存。当然,也可以考虑密集读书,借一堆书,专项研究。我曾经很深入的研究过中西方的法制思想史,去图书馆借了一堆的书来看。

引导大家体验思考的乐趣,其实很难,这是老师的工作。当然,这是最好的老师,才能做到的工作。我以前写过一个看法,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人热爱学习。

问:最近在考虑写网络协议的文章,总结性偏强的文章,希望是通过简单到深入的思路,既有概览,又有干货,还没有想好怎么写,还请指点一下?

答:可以考虑一层一层的写,先从最表层的现象说起。然后,一层一层的原理往下讲。另外,信封与信件内容,是一个常见的比喻。比如说,我们打开一个网页,输入一段网址,到最后看到网页的内容。除了HTML+JS+CSS之类的知识,网络传输协议,有哪些参与了工作,可以一层一层的写下去。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类似的文章,应该有很多人写过了。所以,还需要考虑的是,你写文章的目标读者是谁?希望什么样的人能够理解?可以考虑某种大型的比喻,比如地铁系统,或者是快递网络。

问:为了写好一篇文章,请问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搜集素材?还有哪里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可以去找的?一般有哪些通用的关键字?

答:有个话很有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谓搜集素材,主要还是日常积累。另外就是,脑子存着些关键字,需要的时候,去搜索一下,就能找回来。现在的社会,较之过去,的确对记忆力的要求,不那么高了,能够记住关键字,就行。有意思的故事很多,随便逛逛微博、微信、知乎、简书,其实到处都是。只不过,就看你怎么用这些素材了。需要哪方面的素材,脑子里才会出来哪些关键字。哪里有什么通用的关键字,记住的就是关键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