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一个开源组织的贡献

开源本质论

开源的本质:通过开放式协作的方式,创造数字公共产品

开放式协作的特征

数字公共产品的特征

按照数字公共产品联盟的定义有九大要点,但是我们认为可以简化描述为:

数字公共产品的本质

数字公共产品的本质:以数字化方式凝结的人类知识

我们可以将数字化之后的人类知识,分为两种:

无论是哪种知识,都大大节约了其他人再次创造这些知识,所需要的时间。

开源价值论

开源项目的价值 = 开源项目投入的时间 × 用户总数

开源生态的总价值 = 被共享的数字公共产品,为全人类节约的时间

再展开一层,一个开源项目&社区,会在很多方面节约大家的时间

总结:一个开源组织的使命,就是增加开源生态的总价值。

再稍作展开:一个开源组织的使命,就是以开放式协作的方式,推动更多的开放式协作,创造更多的数字公共产品,并且让更多的个人、企业、组织用上这样的数字公共产品,从而增加开源生态的总价值。

企业与开源

在探讨开源基金会的价值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企业为何会使用开源,更奇怪的是,企业为何会主动开源?

虽然今年来,大家一直都在倡导“开源不等于免费”的观念,但毋庸讳言:企业最初采纳开源的原因之一,就是免费。或者说“以为是免费的”。

假设有两家开发高度类似的软件的公司,一个版本的开发工作量都是100人年。其中一家公司使用了80%的开源软件成分,另一家公司使用了90%的开源软件成分。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测:更少采纳开源的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在后续的企业竞争中,将会处于劣势。

随着采纳开源的比例越来越高,企业拥抱开源的“副作用”也逐渐的浮现出来。一方面要加大合规、安全的投入,越来越需要关注开源供应链安全。另一方面,企业所采纳的开源软件,在社区中还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如果不能及时跟进,也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持续下滑。于是“upstream first”,主动回馈开源社区的实践模式,就浮出水面了。

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有一些企业不仅是被动回馈开源,更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源,这背后的逻辑更加需要“扭转传统思维模式”,然后才能理解。

于是,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知识落差”的概念,就是企业内部知识,相对于社区公共知识,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知识落差的大小,与产品利润成正比。当一个企业开始将自己的知识贡献到知识公地,他的用户数量将会扩大(因为更多的用户会采纳他的产品),而另一方面,知识落差将会缩小,因此产品利润将会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贡献开源社区的策略,以追求“用户数 × 利润”的最大乘积。

这就是企业制定开源战略的核心逻辑。

基金会的价值

相对于其他的草根开源组织,基金会具有特殊性,因为企业会将金钱与项目,捐赠给基金会。因此:基金会需要同时承担公益使命与服务职能。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基金会的价值在于有效增加开源生态的总价值

对于基金会所服务的企业而言,基金会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开源战略,实现收益最大化

前者体现基金会的社会价值,后者体现基金会的商业价值。

如何衡量开源组织的贡献

在成都的COSCon’23上,我提出了一个衡量的标准:

这些衡量的办法,说实话都很难量化,也许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尝试如下的计算。2022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试论开源生态的经济模型,大意是:我们可以计算一款开发软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然后,再尝试估算一款软件的用户数量,或者“装机数量”。

最终,我们可以尝试计算,一个开源组织,或者一个基金会,对于各个开源项目,以及各个开源社区产生的帮助的总和,也就是 Σ 项目开发耗时 × 用户数量。

我们可以设想,有这个组织,与没有这个组织,在它所影响到的开源项目中,产生的价值总量差异。这就是一个开源组织的贡献。

至于影响了多少开源人,维护供应链安全,增进生态健康,凝聚共识这些间接的贡献,也只能折算到这个组织所能影响到的开源项目中去计算。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思考,希望与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