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2025 那些若有所思的时刻

每年的2050结束之后,我都会反复回味,然后写一篇博客,今年也不例外。照例,还是先要想好文章的标题。

在2050大会最后一天的下午,我正好在主持一个圆桌,在那个圆桌的开场,我就说了这么一段话:“每年都来2050,这是我的节日。我们都会在2050感受到很多不同的情绪,有开怀大笑、有热血沸腾、甚至还有热泪盈眶,但是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体验,是那些若有所思的时刻。”

AI时代,我们如何做家长?

第一天的下午,是各种各样的团聚。我也发起了一个名为《AI时代的家庭教育》的团聚。在与朋友们交流的过程中,我首先介绍了我发起这个团聚的初心:在这个扑面而来的AI时代,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如何选择?应该鼓励、引导孩子们去学习(接触)些什么?又应该防范、避免孩子们去沉迷一些别的什么?

结果就遇到了两个朋友,不约而同的挑战:为什么家长要替孩子做选择?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寻找自己的热爱,发现自己的特长?

我当时就是一愣,然后陷入了思考。

当然,我的内心其实并不认同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家长模式。在我看来: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家长负有不同的责任。在孩子的见识、判断、思考的能力尚且不足的时候,家长不但要帮助孩子培养这些能力,也同样需要替孩子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如果“一味的让孩子做决定”,其实是放弃了作为家长,自己的责任。

当然,这样的责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发生变化,而真正考验的是家长对于当下这个时代(及其变化)的判断力与理解力。

AI时代,将会如何发展?

在另一个场地的聚会中,我们还是会聊到AI,聊到这个AI时代。有一些朋友表达了相当乐观的情绪,而我则发表了一些相对悲观的看法。

赛赛在《所言吉事》的那个场地,还准备了蒲团和茶饮,我们坐在地上,中间铺着一个长条的白纸,茶壶和杯子都放在白纸上。

然后我就指着面前的杯子和那一长条白纸说:“我们现在肯定已经站在了这个白纸上面,看向地面,已经不是之前的地毯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名为AI的时代,往前看,能够看到一个杯子挡在前面。但是再往前看,就看不清了。我们只知道世界正在飞快的变化,但是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谁都猜不到。”

事实上,我想要表达的,是更加严重的一层意思:如果有谁言之凿凿的跟你说,未来的AI时代,将会如何如何,就肯定是在骗人。

AI能够带来的好处,大家都在谈。但是,AI可能带来的危险,似乎大家都觉得没啥可担心的。我举了一个大洪水来临时的例子。我们都站在一个山坡(金字塔)的不同的高度上,洪水来了,正在不断的上涨。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快速的往更高的地方跑。风险有两个:很多人跑的速度,可能没有洪水上涨的速度快。山上留下的空间是不够的。

在我们想好如何安置那些时代的落伍者之前,他们应该怎么办?

于是一位朋友突然说:“为什么就不能躺平呢?”

我当时就是一愣,然后陷入了思考。

我想要谈到“工作的意义”,以及“劳动对人们的价值不仅仅是赚钱,还有个人的成就感”。但是,这个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我当时说了一句话:“面对AI时代,悲观是为了有所准备。”

于是,那几位朋友,也开始若有所思起来。

AI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本性?

一直在讨论AI,我也会向一些朋友介绍AI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碰到一个朋友,她在描述自己与DeepSeek交流的过程:“AI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比很多的心理医生更加懂我,我都哭了。然后我把我哭了这件事情告诉了AI,AI又回复了我一段话,我哭得更加厉害了。”

于是,我开始想要劝她,AI就是一个概率预测的模型,也没有智慧,只是在顺着你的话往下说。DeepSeek特别能够提供情绪价值,但是这不能被认为他是懂你的。在我Bla Bla 之后,我想要发表一个结论:“我们应该始终将AI看作工具,而不是以拟人化的方式看待他。”

另一位朋友这时插话进来:经过你的分析,AI背后没有一个人,也没有本性,按照佛法来说就是“空”的。

我说:对呀。

他继续说:那么按照佛法,人也是四大和合而成,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本来是空。

我当时就是一愣,然后陷入了思考。

我的内心思考:如果我们很理解AI,尤其是AI背后的原理,我们就会将其看作没有本性的纯粹的工具。但是,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去探究人类认知的原理,同样也会将其看作(背后没有什么的)一个大模型,性空缘起而已。人与AI只有理解难度上的差异,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想得非常清楚:是不是可以以纯工具的方式,来看待AI?

别向AI提问,要与AI交流

我偶然在周日的上午,听到了一个演讲。整个新生论坛的主题是《把冰冷的AI装进保温杯》,是由万焱社群发起的。其中一位朋友的演讲,就是《别向AI提问,要与AI交流》。

我在现场拍了几张照片,也感受到了这种“不那么工程化,而是更加人文”的AI使用方式。

这是一个若有所思的时刻

在演讲结束以后,我与演讲者也有一个简短的交流,我也提出了我的疑问:“不是应该严守工具的边界吗?就是不该把人当成工具,也不该把工具当成人啊?”

当然,讨论不会有简单的结论,大家都可以继续思索。

AI时代人的创造力正在 衰减/增强 ?

这是一个辩论赛的主题。我去听了一下,但是却对于双方辩友的发言,都不是很满意。我自己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

需要将创造力分解开来看:创是有所不同;造是实现创意;力是各种能力。

在“创之力”的前面,其实还有一个“察之力”,在“造之力”后面,还有一个“解之力”。

察 –> 创 –> 造 –> 解 –> (对于察的解决)

察:好奇心、观察力、同理心、洞察力。 创:不守常规、但是又能遵循客观规律;能够突发奇想、联想,但是又能严谨的推理,让一切成为可能。

在AI时代,人的造与解的能力,应该都会上升,而察与创的能力,则可能下降。

所以我的整体判断是:在AI时代,人类的创造力还是会增强。但是具体到个人,却可能还下降的。

PS. 一个感想

这次的2050,绝大多数的话题,包括有意识组织的与无意间聊到的,都会跟AI有关。但是整个2050大会,还不够“智能”,这是后续需要改进的地方。

PPS. 另一个感想

与朋友聊到2050的辩论赛,他有一个提议:是不是可以搞成辩论擂台赛,两个人在台上,每人发言3分钟,观众投票以后,一个人输了,就另一个人上去继续挑战。

如果一个擂主,已经没有人上去挑战了。那就换一个辩论的题目。

我很想在明年的2050,主持一个这样的辩论擂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