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与“后心学”

最近读完了钱穆先生的《阳明学述要》,我留了一个短评:“不是书不好,但是我反复思量,确实觉得阳明心学有问题。”

结果就给自己留了一个特别难的作业,为啥阳明心学有问题?到底有啥问题?以及,我自己给自己的任务,要讲清楚什么是“后心学”。

儒家的立场是什么?

首先我要声明的是:我自从写完《我的信仰地图》之后,就没有在改变过我的信仰,我一直是一个儒家信徒。而且,不仅仅是“儒学爱好者”,也不能算是“儒教信徒”。或者,更加直白或者大胆一点说:“我最希望的,就是成为一名孔子的学生,或者孟子的学生。”

那么,儒家学说吸引我的地方在哪里呢?在我之前的文章里写道:在儒家,个人问题几乎是完全不被考虑的,社会、他人、国家、天下才是真正重要的。正心、诚意是为了修身,而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自己下功夫,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比自己更加广大的,更加重要的事情。天理是重要的,人欲是可以忽略的。儒家从来只告诉他的信徒:“你要成为君子,你要忧国忧民,你要……”,却从来没有告诉他的信徒:“成为君子后,你有什么样的好处……”。

儒家学说中,不变的点是什么?

我最喜欢的论语中的几句是:

以上这几句话,按我自己的理解,大概的意思是一致的:我有天大的志向,也要从自己身上下功夫。

至于阳明心学,可以说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最好的办法,最后能够达到的,就是知行合一

正心诚意,古今有别

最近我在看理想App上,听了一个非常棒的节目《现代世界500年: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第二季》,是张新刚老师讲解的《现代的精神:世俗时代到来》,其中的两期节目《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宇宙成了一台大机器》、《现代身体的诞生:16世纪的解剖剧场如此刺激?》,给了我重大启发。

现代世界的来临,发生了很多变化。从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最大的变化就在于:我们想象世界的方式,想象我们自己的身体的方式,甚至想象我们的内心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同样是内省,我们现在会说:我的情绪发生了波动,我的情感受到了压抑,我的荷尔蒙在上升,我的心跳在加快。

相比古代的人们,我们已经接受了太多的现代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知识。我们已经无法像古人那样内省了。

同样是正心诚意,我们对于正与诚的理解,对于心与意的看法,早已无法回到过去了。

阳明心学的问题在哪里?

一方面,是对古圣先贤的看法。古代儒家,一直有崇拜圣人的传统。但在实际的学说中,往往会虚构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包括圣人的功绩,也包括圣人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只需要回到那个完美状态,就能够成为像圣人那样的人。

但是,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无法用虚构的圣人来骗自己了。

另一方面,是对于格物致知的看法。王阳明年轻时格竹子,直至病倒,并从而悟出一个道理:格物并不是格一个外物。或者再仔细说:格不是“分辨”而是“格除”。物不是“物质”而是“意识的对象”。于是,最终王阳明留下了四句教,最后一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但是,我们现在的格物致知,真正在不断进步,沿着科学的道理已经前进了很远很远了。

最后一个方面,是伦理判断的困难。在阳明先生看来,人本来就能分辨善恶,只是被物欲所遮蔽了。这样一种伦理观,其实是非常“直觉主义”的。

但是,在一个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伦理抉择,只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困难。不仅仅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那么简单。

什么是“后心学”

虽然我们不能说“人天生就能判断善恶”,但人之本性,是善恶判断的基础。

我们所展现出来的种种行为,的确是受限于我们的“认知”,所以知行合一依然是正确的。

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内省,我们依然需要达成某种内在的“和谐一致”,使得我们的行为,完全出于我们的透彻的认知。

而在这样的内省之后达成内在一致,依然可以称之为“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

唯一的区别在于:我们正心诚意的基础,应该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而不是阳明心学。这就是我对于“后心学”大概的看法。

结语

任重而道远,只能勉力向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