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思维的角度看代码——《Code 2.0》读后感

Code 2.0》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不时翻阅,也常常会有新的收获。

这次建盛的开源之道读书会,又组织了一次《Code 2.0》的共读活动,大家开了一个腾讯会议,各自聊聊从这本书里读到的感想。果不其然,畅谈之后,作业就来了。

会上说了一次,群里又催了一次,我也答应了,周末写出来。

理解 Lessig 的思路

首先,Lawrence Lessig是一位法学家,而且是一位密切关注技术发展的法学家。因此,《Code 2.0》这本书的出发点,依然是法学的立场。在书中,作者总结了四种规制的类型:法律、社群规范、市场与架构。而我之前的另一个总结,则是从时间维度来梳理的:情、礼、法、Code,随着时代的进步,规制的手段会越来越依赖于架构/Code。

虽然,早期互联网的理想主义者们,希望互联网永远是一片“法外之地”,但是法学家的看法才是更加深刻的。政府、法律、规制的力量,一定会进来。不但会进来,而且会来到互联网世界,借助Code进行规制,成为“控场”的力量。

我们不仅要认清这一趋势,而且需要基于这一趋势来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虚拟空间的地理学

早期的理解,我们会觉得“互联网就是一个平坦的,毫无阻碍,没有边界的虚拟空间”。但是,我们现在会发现:平台与平台之间,可能联通不畅。国家与国家之间,并不是没有边界,也不是与物理国界一致的一条边界。从A到B,再从B到C,的确存在“某种距离”。

在读书会上,我假设了一致场景:我们坐飞机出国,要办理签证、经过海关、还有购买机票。于是,我身处国外这件事情,就是能够被确认,也确实被允许的。然后我在国外的网络环境,访问一个网站。这当然完全合法。

那么:购买一个VPN,借助VPN访问国外的网络,与签证、海关、机票之间,是否有某种对应关系?或者说:是否应该有某种对应关系?

现在的虚拟空间里面的道路与桥梁,大道与小路,还在飞快的变化之中。所以,我们需要关注这个领域的地貌变化。

一个思想实验

其实,我们在讨论技术的伦理时,往往存在两种心态:一种认为技术是无所谓善恶的,关键在于谁在使用他们。另一种却认为技术非常危险,所有发明与创造技术的人,都有某种层度的伦理责任。前者我们往往会以菜刀来举例子。后者我们却会提到原子弹的例子。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当一个技术,没有那么危险的时候,就是无所谓善恶的。而当一个技术达到某种非常危险的程度,技术人员就会被卷入伦理责任之中?

在讨论《Code 2.0》的时候,我们也会判断:Code代表的某种规制的力量,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否需要警惕的?

于是,我就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某种输入法,是随时可以连接到网络服务器的。而这个输入法的运营平台,非常智能,能够实时的知道打字的人,目前正在输入什么样的内容?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邪恶?那么,假设一个即将自杀的人,正在用这个输入法,输入自己的遗书。这个时候,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智能分析,预测他即将自杀,然后及时展开援救呢?

当一个技术,强大到什么程度,我们才需要开始担心?而所谓的“正确使用某种技术”,又由谁来判定其是否正确呢?

结束语

在我看来,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物理+数字,或者说虚实混为一体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Code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Code是由千千万万开发者,基于各自不同的理由写出来的。我们不仅要讨论这些Code实现了哪些功能,更需要思考:这些Code贯彻了谁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