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岁生日随笔

我是香蕉的老书迷,从《隐杀》开始追,然后开始看《赘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本书我追了 10 多年,最近在刷第 4 遍。

香蕉的书当然没的说,但是更好看的,其实是他的随笔,尤其是生日随笔。听着他絮絮叨叨,娓娓道来。我们也仿佛跟着他一起经历了一次成长的过程。

这也是我今天突然想写生日随笔的原因。上一次写随笔,还是 2016 年,写了一篇《四十不惑》。现在回看 7 年前的文章,还是有很多计划,没有实现啊。


另一个写随笔的原因,则是因为这几天读到钱穆的《学龠》,其中的一篇《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觉得需要认真的整理并调整一下自己的读书/学习的方法了。

既然发了这个心,那就干脆作为生日随笔的主题吧。


第三个原因,则是 47 岁距离 50 岁,也就只有 3 年的时间了。四十不惑的时候,可以自我检讨一番,大概差不多就算是不惑了吧。那么,五十快到了,怎么才算是知天命呢?

知天命这么难的事情,总不会是到了 50 岁,咦,我好像就知道了。总得早早的,就有点方向,有点眉目吧,否则怎么来得及?

首先,当然肯定是开源,这已经不用怀疑了。然后,《开源学》也是明确的,建立一门研究开源的学科,这是我毕生的志向。然而,天命不应该是这么简单的。

3 年之后,我能不能理直气壮的跟人说,我已知天命?总得有一个明确的路径,知道如何努力吧?

所以:读书的路径、学习的路径、研究的路径、达成自己的天命的路径,其实就是同一条路,我得找出来。


先说读书,钱穆介绍曾国藩论读书,摘抄如下:

我现在的读书,每每并行读着好几本,比如最近:

按年统计的话,2021 年读完了 54 本书,2022 年读完了 53 本,速度也不算慢。

那么,要不要改成向曾国藩学习,一次只读一本书的单进程模式呢?想来想去,还是不适合我,也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在钱穆的文章里,其实可以看得出来,随着时代巨变,新一代的学人,也在探索和开拓新的读书方式,开出不同的书单,强调不同的重点,当然也会关注不同的读书目标。到得现在,我们有纸质书、有电子书、有手机、有平板、有墨水屏;除了可以看,还可以听;除了自己阅读,还可以看人拆书,通过音频、视频快速学习。所以,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首先要做的是分类,不同的类别,选择不同的阅读、吸收的方式。


随着这个逻辑,再聊聊学习与研究,这当然仅仅是针对我自己的情况,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有目的的研究,以及针对性的学习,才是主要任务。系统性的学习,或者凭着兴趣爱好漫无目的的学习,都不再是我的选择了。(作为放松,可以看点闲书、杂书,但是不必精读)

首先是范围:为了研究开源学,我的长期目标是什么,短期目标是什么,以及 2023 年的阅读计划大概是什么?

然后是方法:现代化的,有工具支撑的精读,应该怎么做?最近我一直在用 logseq ,不过也觉得略有不足

最后还是立足工具:于是我启动了 markdown.world 这个项目,作为整个研究的基础设施。


最后是输出,学习、研究的成果,需要某种输出的形式,除了基于 markdown.world 这样的工具,还需要内容方面的规划。包括在形式上,除了文字,还有输出视频的打算,之前与老范聊天,他也一直力劝我在 YouTube 上开一个视频的频道,我也打算试试。


总之,这就是我在 47 岁的时候,在读书、学习、研究与输出方面,大致想明白的事情,最后附上 2023 年阅读计划,大家监督。

先确定这14本必读,其他的就随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