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针对开源的公共政策?
缘起
现在,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区,都在积极的出台各种与开源相关的政策,给咱们开源人的第一感觉是:“形势一片大好”。然后,这些开源相关政策,是否合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却引发了不少的争论与担忧。
我希望写一篇简短的论文,来讨论这方面的公共政策,希望能够提供另一种视角,供大家一起讨论。(换言之:加入论战)
好的开源公共政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 基于合理的假设
“当模型被用作隐喻时,作者通常指出在自然场景中的一个或两个变量与模型中的一个或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性。如果隐喻性使用的全部意图是引起人们对相似点的注意,它通常的作用就是用生动的形式迅速传递信息。”、“政府官员时常也只是通过简要提及这些通俗的范式并通过自我证明的方式,假定同样的过程发生在所有实际场景中。”
以上两段话,引自《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政策制定应基于合理与现实的假设。这意味着政策制定者需要对开源社区、软件和硬件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对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影响有深入的理解。
2. 促进公平竞争
开源公共政策应确保所有企业、组织和个人都能在公平的条件下参与开源项目。基于开源项目获取商业利益的企业,也能够在公平的条件下竞争。应该确保没有不当的法律、技术或市场壁垒阻碍新参与者进入市场,以及确保公平使用公共资源。避免任何形式的偏见或偏向,使得小型企业和独立开发者能够与大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3. 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我们通常都会假设,由于开源社区的开放与活力,能够产生更多的创新与多样性。这恰恰需要某种“目标不必过于明确的”政策导向,而非鼓励某些方向,抑制另一些方向的政策。这意味着鼓励不同背景和技能的人参与开源项目,支持多种编程语言、框架和工具的发展,以及促进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交叉合作。政策应旨在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其中创新能够自由流动和发展。
4. 与国家的其他政策相协调
一套有效的开源公共政策应当与国家的其他政策和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这意味着开源政策不仅应支持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还应与国家的经济、教育、科技、工业和国防等领域的政策相衔接。例如,国家正在推动的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那么开源政策应该支持这些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同时,开源政策还应考虑包括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开源活动在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的前提下进行。这种协调有助于形成一套互相支持、相互补充的政策体系,促进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哪些开源政策,可能会有问题?
基于错误的供应链想象
- 将开源生态,想象成一串供应链,其中一环断掉,就会整个断供。
- 误判开源代码托管平台,在开源生态中的定位与价值
- 误判开源供应链的韧性,假设美国议员一个提案,就能够断掉一个国家的开源软件使用许可(事实上到现在,俄罗斯都还没有被开源断供)
- 混淆软件断供与开源供应链断供
以上的这些问题,导致了下列现象:各省、各市、各地区都开始纷纷建设开源代码托管平台;盲目推动“开源领域的国产替代”,结果就是技术民族主义兴起。
错误的科技创新想象
卡脖子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国家也应该通过科技创新,突破被卡脖子的困境。但是,现在有很多未经论证的想象,似乎认为:开源=开放式创新=科技突破的希望所在。而在之前的一个演讲《开源如何推动创新》中,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开源社区,主要诞生的创新是:改进型与填补型的。而基础型创新与突破型创新,主要还是会在专业研究机构与企业(围绕商业场景)中诞生。
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声音:“中国XXX领域,缺芯少魂”。芯自然是芯片,而魂则有N种说法,通常是指某种“国产操作系统”。例如:著名的倪光南院士就表示,希望在IT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关键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的原则,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组织与协作,提升关键软硬件供给能力。
但是,什么才算是在操作系统领域“不受制于人”呢?目前几乎所有的国产操作系统,都是基于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开源Linux内核,这算不算受制于人?那些宣称自己的系统,国产化率达到百分之XX的企业,是不是真的要追求100%的源代码,都完全关起门来自己写?还是要追求100%的源代码都是以开源的方式由中国人/中国企业来写?将开源社区已经实现的功能,全部由“自己人”重写一遍,是不是一种科技创新?是不是就算“不受制于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而在人民日报对于新型举国体制的解读中说道:“新型举国体制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其特征是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并综合运用行政的和市场的各种手段,尊重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这一体制能够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更好激发创新活力。”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开源&开源社区,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是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可选项”。企业在进行符合科学规律、经济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开源,合理开源,引入社区力量改进与补充完善自身的产品。而不是依赖开源,相信在开源社区,就能够长出打破技术壁垒的创新出来。
涓滴效应与榨汁效应
以下文字来自我在“ChinaOSC 中国开源创新组织与治理模式分论坛”上的发言:《开源在政策层面,不要搞涓滴效应,要搞榨汁效应。》
- 涓滴效应,很容易理解,从上往下浇水,上面一层吃饱了,能够漏一点下来;涓滴效应的风险是:上面一层哪怕吃饱了,也未必愿意漏下来,这就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风险。
- 补充涓滴经济学“Trickle-down economics”,是一个用于批评经济政策的术语,指的是这些政策不成比例地偏袒经济范围的高端群体,即富有的投资者和大公司。在近代史上,这个词被供给学派经济学的批评者广泛使用批评人士所说的“涓滴经济学”在美国的主要例子包括里根的减税、布什的减税、和2017年的减税和就业法案英国的主要例子包括利兹·特拉斯(Liz Truss) 2022年的小预算减税截至2023年,许多研究未能证明降低高端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涓滴经济学与涓滴经济学(也称为泡沫经济学)形成对比,后者更多地与需求侧经济学联系在一起。
- 榨汁效应,即用政策从企业里面榨钱。也是从上往下,但不是浇水,而是施加压力,使得上面一层的利润,能被挤出来一些,流到下面来。
- 本质上是从开源供应链安全的角度入手,通过施加压力,让企业(大型、头部企业)越来越重视开源供应链安全,然后愿意将企业的钱拿出来,投放到开源社区里去,这就是榨汁。而不是政府直接给钱或者项目到企业,通过涓滴效应刺激开源,一般会导致投机和寻租,无法产生真正的开源创新生态,应该通过施加压力使得企业原因自己掏钱给开源。
但是,在现在的不少地区的开源相关政策方面,的确存在很多明确的奖励、补贴,例如:
- 对于首次解决重点行业典型应用场景需求并实际落地的优质解决方案,按照解决方案中信创非硬件部分实际采购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首方案”奖励,最高不超过3000万。
- 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中推广使用开源软件和信创产品,对重点行业开放应用场景、推广信创标准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这样的资金支持所引发的后续操作,难免会令人感到担忧。
制定开源政策的一些出发点
根据我在之前的文章《如何衡量一个开源组织的贡献》中提出的“开源价值论”——开源生态的总价值 = 被共享的数字公共产品,为全人类节约的时间。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该支持:
- 扩大数字公共产品的数量、质量、用户量,提供各类企业与组织对于开源的利用水平,降低本国、本地区的IT综合成本
- 普及开源供应链安全的正确知识,鼓励企业与各种机构设立OSPO,对接开源社区与开源基金会,提高自身的开源治理水平
根据我的另一篇文章《创新、知识经济与开源商业化》中提出的“知识落差概念”——企业需要重新考虑其知识产权管理和商业模式,权衡开源与保持专有知识之间的利益,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最大化其整体价值和市场影响力。而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该支持:
- 企业在开源贡献之后,能够得到License、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对于知识落差的预期能够实现,不至于被非法侵权,导致“开源反受其害”。
- 基于开源的企业,为开源提供服务的企业,能在一个更加健康的市场环境中生存。
最近一段时间,我对于开源教育,也有不少相关的思考,在2023年的长沙CCF开源大会上,我发表了主题演讲《构建开源教育新生态:实战编程、跨界教学与社群协同》,其中就提到了“在数字的世界中学习,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在实践与实战中学习。”,并提出了“数字素养 -> 开源基础 -> 项目实训 -> 开源实战”的四阶段模型。而在《开源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我也提到,开源人才不仅仅是程序员,还应该包括:文档写作者、产品经理、社区运营、法务、布道师、教育者与研究者。从发展教育、培养开源人才的角度,相关政策的制定,还应该支持:
- 支持更加综合性的开源人才培育计划,例如《开源微专业》的设立
- 在现有的论文KPI体系之外,建设基于开源贡献的教/学激励机制
- 作为新技术不断发生的土壤,直接扎根土壤学习的效果,要比“总结梳理知识、编写教材、年度授课”的机制更加及时、高效。需要支持在高校推广立足开源社区的教学模式
还有一类政策,也非常重要,就是中国开源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我们究竟应该成为全球化开源社区的积极贡献者?还是闭关自守,盲目担忧,搞所谓的“国产替代”?在3年前,我作过一个演讲《「开源学」:如何分门别类理解开源》,其中就提到:“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有可能是一种什么竞争呢?很可能也是一种礼物的竞争……如果我们以这种眼光来看国与国的竞争,看全球化竞争的话,我们中国又应该向这个世界贡献什么礼物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政策还应该考虑到:
- 如何通过开源,输出技术,在全球范围建立技术影响力?
- 如何帮助那些愿意接受我们帮助的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以“开源共建、协作赋能”的方式,建立并巩固自身的数字主权?
总结陈词
总结以上的一些思路,我认为开源政策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 建设数字公共产品这个“知识公地”,帮助企业更好的使用开源
- 健全围绕开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鼓励开源教育创新
- 积极参与全球开源贡献
不一定对,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