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写给2016年的自己
马上就要40岁了,作为一个儒家信徒,“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大概在10岁的时候,我读5年级,第一次接触Apple II电脑,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改过自己的志向,可以说立志甚早。
30岁的时候,2006年,我正好加入了印客网,成为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差一点就算‘而立’了。可惜,2009年,印客网倒闭了。
在快要满40岁的时候,我常常在问自己:“我现在,能够算不惑了吗?”
一、怎么样才算不惑呢?
不为人言所惑:网上传播转发几十万,无数的人点赞、点评。对于我来说:究竟是不是有道理,还是得自己看过再下判断。
朋友拼命给我推荐,各种拍胸脯保证。虽然我完全信任他的人品。但是他的判断,依然不能代替我的判断。
不为潮流所惑:其实更难。仅仅举一个技术圈子里的例子。前几天真阿当与尤雨溪关于前端技术的争论。其实,有一个观点我从本质上是同意的:技术圈子里,有太多一阵风似的新潮流。也有太多人,缺乏判断能力,然后随波逐流。
那么,如何才能不受潮流迷惑呢?说到底,还是靠经验判断。然后就是对于“真实问题域”的准确把握(其实还是来自于经验)。新技术学得快的小伙子很多,不浪费时间的技术人员太少了。(以上观点,不针对特定技术框架的优劣,我离开前端圈已经超过10年了。)
不为自己所惑:其实,最擅长迷惑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低估或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冲出去创业,然后自己感动了自己;形成里自己的一套“理论”,然后不听人劝。
说到底,是不是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的目标,认清自己的弱点,认清自己的软肋。
二、我现在能算不惑吗?
网络上的言论,生活中的言论,我听得很多,但是现在越来越没有兴致,冲出去与人争辩了。并不是我没有自己的看法,而是往往感觉我与对方的分歧,没有达到值得我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阐明差异。
是的,我越来越相信:“没有完全彻底错误的观点,与人争辩的过程,如果能够理性平和的进行,往往是一个探寻各自背景与先设的过程。最终大家都不可能说服对方,最好的结果,也无非是相互理解而已。”
更多的时候,我愿意和相熟的朋友一起闲聊,或者深谈。或许他的某些话,会对我有重大启发;也或许我的某些话,会对他们有启发。这种交谈非常有益,只是值得深交、深谈的朋友,的确是不多。
趋势、潮流、天下风云,当然是很多人都乐于了解和谈论的内容,但是能够有定见的人,实在太少。在IT技术(软件研发、管理、及开源)这些领域,我还算略有一些定见,毕竟也算是业内(资深?)人士嘛。
我对于IT技术的总体趋势的看法是:经过之前近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IT技术将要达到某种平缓增长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技术探索,将会围绕深挖潜力展开。当然,这篇文章,就不展开了。
至于认清自己,大概也有了一些眉目。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Free Software vs. Open Source》我分析了两者的区别:自由软件的目的,是更多的自由,而开源软件的目的,是更好的软件。
而我最大的追求,的确是“更好的软件”。围绕这个目标,我认为开源很重要,软件工程很重要,敏捷很重要,企业文化很重要,以上等等要素,无非是为了创造更好的软件服务的。甚至:我对于开源的开发,也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
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网络作家徐公子胜治,在《灵山》一书中曾经写到:“所行即所愿,应为则愿为。”回顾自己多年来的探索与思考,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在这个领域探索下去的心愿。
从以上的角度而言,不惑于人言,不惑于潮流,不惑于前路。我应该已经算是不惑了吧。
三、40岁以后的规划
家庭第一:当然,最好全家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然后一起度过很多幸福快乐的日子,一起旅行去很多美好的地方,一起欢聚一堂,吃各种各样的美食。这个是最重要的。
在华为至少再奋斗6年:在华为工作2年之后,我终于下决心签了《奋斗者协议》,8年,是一轮换工号的时间。所以,这个规划目前看起来比较靠谱。另外,我也认为:华为这个环境,在其中探索如何开发更好的软件,是一个足够大,足够好的平台,虽然肯定会有诸多不爽,但是都不会导致我放弃自己的目标。
做一个更好的架构师:我的技术,一直属于驳杂不精的路子。我得按照自己写的《论架构师的自我修养》那样来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基本功,补上一些明显的短板,成为一个更好的架构师。
学点道家的东西:我在18~24岁时,主要在看佛家的东西,这严重的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在之后的10多年,我一直在看儒家的东西,这深刻的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今后,我会多看一些道家的东西,也提升一下自己的方法论水平。(以上看法,肯定会有各种不同角度的不赞同,仅仅是一己之见而已)
docker-console:这是我在写的一个开源项目,自我感觉很有价值,计划在2016年完成1.0。
《借助开源项目,学习软件开发》:这本书从2012年开始写的,已经拖了太久了,今年必须写完。
每天背20个单词 or 学习英语30分钟:争取在儿子18岁时(6年以后),能够和他一起出国留学。
保持运动:这个似乎不难,就按照现在平均每周3~4次、每次5~6公里的慢跑运动量,就挺好的。
至于其他的,就随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