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怎样断句?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如果不仅仅讨论断句的话,就更有意思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短短十个字,至少可以从中梳理出一堆问题:

  1. 民,指的是什么人?
  2. 使,如何训诂?
  3. 可与不可,究竟指的是什么?
  4. 由,如何训诂?
  5. 知,如何训诂?
  6. 这句话,目标受众是谁?
  7. 当然,最后:这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由于现代网络的发达,使得我们现在有很多好的工具,来帮助我们研究与考据,比如我经常用的http://ctext.org/confucianism就有很棒的搜索功能。当我想了解各个字的含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论语》中搜索同一个字的其他用处。

「民」字如何理解?

原典要读好,最好是不离原典本身来理解。经过搜索,在论语中,包含字詞”民” 符合次數:49

简单复制一些如下: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我们发现,孔子经常会提及「使民」、「养民」、「务民」、「教民」等等内容,这些地方出现的民,我们基本上可以理解为:「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而言,「民」是「使、养、务、教」的对象。

小结:孔子说的这一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确定,是讨论为政之道的。另外,我们还发现:「民可使」、「民易使」,是一种类似的句型,所以至少可以排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断句。

「可」与「不可」的解释

目前,我们已经能够看到的解释,至少有三种:

从告诫统治者的立场出发「可」代表着「应该」、「不可」代表着「不应该」。
从统治者权谋的立场出发「可」代表着「能够被」、「不可」代表着「不能被」
从现象描述的角度出发「可」代表着「有可能」、「不可」代表着「不可能」。

从我的理解,以及多次阅读《论语》中与「民」相关章节得出的看法:孔子常常会告诫统治阶级,却不会说出什么「权谋指南」,更不会论述什么「可能」或「不可能」。在楼上诸位持「可能、不可能」观点的解释说,为了说明不可能,总要加上一句:「让所有的老百姓都明白是不可能的」。这个「所有」,从何而来?「民可、不可」的句式中,如果都是只所有的老百姓,那么让所有的老百姓都由之?就可能了? 反过来,如果不是指所有的老百姓,那么:让一些老百姓知怎么就不可能了?

「使」怎么理解?

目前看来,「使」有两种解释:

从《论语》的其他文本看,「使」多为「役使」,「驱使」,或者泛泛的理解为「治理」。

从现代汉语的用法来看,「使」有「使之」、「使其」的含义。「民可使、不可使」,按照前一种理解,尤其是结合上一节的理解,应该是:「应该这样治理百姓;不该那样治理百姓。」而不是:「应该使老百姓如何如何;不该使老百姓如何如何;」再者,两个「使」字的解释应该一致,不能前一个是「役使」,而后一个是「使之」。

「由」与「知」如何理解?

理解由与知,不能仅仅从这两个字的训诂来看,要从根本上理解孔子主张的为政之道。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不再一字一句的解释了,说说我的理解吧:在孔子看来,为政之道非常简单,就是统治者要以身作则,统治者自己要有德行,守礼节,做榜样。如果能够做到,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会跟从。做榜样,自然有跟从。统治者需要向那些跟从者,一一解释为何如此吗?从这样的理解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由」解释为跟从、听从,追随。是比较妥当的。「知」解释为知其所以然,是妥当的。

总结的译文:对于老百姓应该做好榜样让他们追随;而不是跟他们解释来龙去脉。

结合上文对「可使、不可使」的理解,不能将「不可使知之」解释为「不要让他们知道」,而是应解释为「不要采用详细解释的做法」。

其他的一些看法

延伸阅读

知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怎样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