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之外,社区的规则与潜规则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来到这次中国开发者生态峰会,与大家聊聊规则相关的话题。

咱们会场第一排有桌子、有水、有杯子,第二排后面就没有,这是一种规则。我上次去一个数字中国创新大会,在桌子的前面还有一排真皮沙发,一个位置是两个人那么宽,这也是一种规则。不同的社区,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规则。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关于规则的事情,当然除了规则,还有潜规则。

首先是前置说明,包括何为规则,何为潜规则,何为社区等等。这其实只是一个思考框架。这个ppt还会不断的生长,也许某一天会变成更长的一篇文章,或者是n篇文章,甚至会演变成合集等形式。

何为规则

首先是情、礼、法三部分。人情世故,基本的人情冷暖,人和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基本的伦理规则,这是第一部分。我对你讲礼,你也对我讲礼,礼尚往来,要有礼仪、懂礼节,这些是礼仪、礼节方面的规则,这是第二部分。最后才是法律,当我们说到规则,很多时候都会只停留在第三部分–法律,我们往往会把规则理解为法律,但其实规则不仅仅是那些成文的法律。我们有成文法,成文的规范,我们社区有License,有授权协议,有CLA等,这些都属于法的层面。

但是为什么会存在Code呢?简单来说,我们认为这个社会在不断发展,在原始的、几百人的小村庄时,大家互相之间不会讲礼或者法,只会讲基本的伦理道德,到了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就开始讲基本的礼节,再往后发展成道、德、仁、义、礼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都讲道,然后开始讲德,然后讲仁、讲义。普罗大众在丢失了仁义道德之后才会讲礼。等到不守礼之后,才会制定法律。因为社会变复杂了:你的礼和我的礼,你的道理和我的道理都不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有强制力的,更具有一致性含义的成文法律来规范社会。但是法律其实是很落后的,因为所有的法律需要有专业人士来解读,需要有专业人士去执行,比如律师、法官、执法人员等等。所以会出现代码,比如说,一张门卡在门禁处刷一下,门就开了。这背后其实是一条规则,即有权限的人能进门,没有权限的人不能进门。但执行的人不是门卫,而是一个智能的,可以执行的代码。它背后其实也是规则,只不过它被更加迅速的,不会产生任何歧义的执行了。这是我们所理解的规则。

何为潜规则

潜规则的特征就是在制定规则之前的那部分。比如说,我们建立一个微信群,有一天有人发了一篇广告,我们就制定了第一条规则:发广告之前必须先发红包。等到有人每天都在发广告,我们又制定了一条规则:发广告之前必须先发大红包。这样的过程就是从潜规则变成了规则,但这种规则很难被执行,如果他跟群主关系特别熟或者给群主某些好处,他就可以在群里一直发,也不会被踢掉,因此还是存在潜规则。但是这些规则并不是每次都会生效的,要看管理者的意识,管理者背后的原因,但有些原因是不公开的。在大一点的社区,我们会观察社区里各种现象,我们会形成部分小圈子,在背后揣摩,为什么他被封了,为什么他被禁言了,为什么他的帖子被删掉了等等,我们会揣摩各种原因,比如他可能做了某些事情,或者他没做某些事情,这些东西就是潜规则。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社区都会有潜规则,没有社区是没有潜规则的,完全公开透明的。

何为社区

首先,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创造一些东西,比如说做一款开源软件,在做这款开源软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打磨、改进、提升、完善作品,形成的社区就会产生某种“近悦远来”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你的产品、开源项目,社区氛围而来。社区里的人也会沉浸其中。当人多了,随之而来的矛盾冲突也会多,所以我们会不断地去完善规则。这个时候又会回到志同道合的过程,因为在完善规则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思考,在社区里,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是被鼓励的,哪些事情是不被鼓励的。如果这个社区有足够的群体意识,我们会自省:我们为什么会走到一起,为什么做社区,我们的志向、初心是什么?所以我们才会制定规则。因此这是一个循环。如果做的好就会有良性的发展,社区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而且有越来越完善的运作良好的规则,会创造更好的作品。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开源社区会发生的事情。

普通伦理

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简单的伦理。在任何社区,我们都会看到一些现象,即争论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回到这一条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条是君臣父子长幼有序,这是传统中国的伦理,但在开源社区或技术社区还是这样吗?未必。因为在技术社区,强调人人平等,但是又强调贡献。具体的背景我们待会展开来说。当然,仁义礼智信这些也是社会需要的伦理,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黑客伦理

黑客伦理其实是绝大多数开源社区最信奉的基础伦理。有两本书,一本书叫《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另外一本书叫《黑客伦理与互联网精神》,内容是关于黑客怎么做事情的。书里提到不迷信权威,促进分权,因为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我们去评价黑客的标准,应该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学位、年龄、种族、性别、职位等等虚假标准。这是黑客伦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人人平等与精英治理

在开源社区存在一种现象:人人平等与精英治理。其背后潜在某种矛盾性。最初大家都是平等的,慢慢地,那些做了很多贡献的人拥有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话语权甚至最多的特权,他们犯了错误也不容易被追究。举个例子,有一个叫Linus的人在社区里骂人,甚至竖中指。虽然社区里会有人批评Linus,但是那些批评的人不重要。大家会觉得,他是大牛,大牛好厉害,大牛好酷。

在社区里面存在这种不公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抑制这种现象,但这种现象必然会出现,因为我们很自然地会去崇拜那些做得最多、最好、最快、最牛的人,我们必然会崇拜他们,而且我们必然会对他们更宽容。我们必然会在很多事情上对他们的评价偏高而不会偏低。相反地,社区来了新人,当他提交代码的时候,大家就会用一种警惕的眼光看着他,对他会比较苛刻。这种现象也是需要抑制的,如果一个社区能够对新人比较友好,那么这个社区就能更好的成长。但是一些自我认知特别强的社区,很容易对新人不友好或更加苛刻。

社会之礼与社区之礼

我们再来说礼的部分。左边是社会的礼,右边是社区的礼,今天我们把它分成礼仪、礼节和礼物。我们的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礼仪,比如说婚丧嫁娶,我们要办仪式或办酒又或是请客吃饭,这是社会礼仪。我们一群人通过今天这样的大会认识新朋友,大家一起聊天,这是我们的社区礼仪。

第二部分礼节。在社会里面,我们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第一次见面要以什么样的称谓、姿态称呼对方,这就是社会的礼节。在日本就更夸张,比如他们鞠躬的度数都会有规定,对不同地位的人,鞠躬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是他们的礼节。而在我们社区里面,其实也有一些礼节,比如说,你第一次到社区去提问的时候,你要想清楚该如何去提问。而当你在社区里面跟人交流的时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跪求答案”“求人救救我吧”“在线等,急!”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糟糕的社区交流姿态。反过来,如果你以非常客观、平和的的方式去提问,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尊重。这就是提问的艺术。至于礼物,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社区都会强调。因为礼物这件事情,在开源社区是有传承的。有一本书叫做《大教堂与集市》里面提到社区的人为什么愿意把自己的代码贡献出来,为什么在把自己的代码贡献出来之后,会得到整个社区的普遍尊重,其实这就是一种礼物文化。不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甚至是原始社会,那些贡献礼物最多的人,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对应开源社区,那些写出最高水平、最优秀、最重要的开源项目、开源代码的人,他们向社会贡献了最重要的礼物,他们就会有最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社区的礼。

社区中的成文法

社区中有很多成文法,比如说许可证、商标、隐私、Code of Conduct、GDPR、Code Style、信息安全、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等。这些都是专业人士去研究的,因为我是非专业人士,所以我就跳过了。

社区中的自动化规则

接下来谈的是Code,有一本书我非常推荐,是一名法学家写的叫《Code 2.0》。在互联网刚刚诞生不久,他就研究在互联网当中的各种Code,他认为Code is Law,所有能够通过代码的方式自动执行的规则,未来会在社区里,在社会上,甚至在全世界占据越来越多的比例。

我曾经在一个叫JavaEye的社区呆过,它是最早在社区里实行某种积分与权限挂钩模式的。比如,最初进入社区时你的等级是一颗星,慢慢地,随着你写帖子的数量就会变成两颗星、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然后变成一个皇冠、两皇冠,逐渐到五皇冠。你的星和皇冠代表着你的积分的权重。例如有一篇帖子我们觉得很差,点击认为它是垃圾帖,当一个垃圾帖的获得投票的积分达到了20分,那么帖子就会直接被收到垃圾箱。每个人只能点一下,但是权重越高的人投票的分值也越高。不管是Stack Overflow还是思否,都有自己的积分体系,背后的逻辑,有自己不同的设计,我们认为他们都是被代码所自动化执行的规则。当然还有GitHub的自动化规则,比如说Action、Robot,还有一个近几年出来的叫做Issue & PR Template。再比如说Gerrit,它也是一种Code Review的工具,它代表的是,如果一段代码有超过两个人或者三个人认为这段代码很好,那么这段代码就能够被合并到主干。在我们公司其实也在用类似的积分规则。这个积分规则产生了很多种变体,比如说我们可以规定当超过五分或者三分时,某段代码才能够被合并。每个人手中的权重最多两分,甚至是一分,那么也就意味着,团队人数越多,那么就需要更高比例的人同意这段代码。这些规则是用来更加简便地调控社区的各种行为,有助于更公平、合理地管理社区。

社区中的潜规则

社区里有很多人设,在一个社区,别人是如何看待你,你为自己定的是什么样的人设,这很重要。有这样一种人叫做发帖机器,他们在微信群里通常先发帖,再发一个红包,请大家帮忙转发。这种人在社区里是食物链的最底端,他们或许是被迫干这种事情的,但所有人都不会尊重他们,也不会重视他们。他们就是这样的人设。有次我在微信跟某商学院的教授聊天,发现他也在干这种事情。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发到群里面。过了两天,他又重发了一遍,群主就提醒他说你发重了吧。他轻描淡写地说“哎呀,不好意思。”我就跟他说,你在社区里是有人设的,你的人设决定了别人会不会看你的文章。如果你的人设是发贴机器,哪怕你的文章写得再好,别人也不会看。这个潜规则是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人设是发帖机器,一旦你被人打上这种标签,你在社区里就会很难生存。很多刚刚开始做社区运营的朋友们,尤其是小朋友们,特别容易把自己最初的人设定位在那儿。我特别希望做社区的小朋友们,如果可以的话,做更高端一点的人设,别人也会更接受你。还有一些人特别喜欢在社区里找存在感,例如杠精。这种人一旦识别出来,应该第一时间踢掉,因为这种人他不增加整个社区讨论的质量,不提升整个社区讨论的层次,他们只会带来流量,而这种流量是有毒的。但如果是纯粹以KPI方式运营的社区,会对这种人又爱又恨,觉得他们至少也是社区活跃的一份子,也引发了社区的争论。但是这种人会毒害社区的。当提及大妈体质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人是周琦(Python大妈),他在社区里张罗大大小小的事,这种人其实很了不起,他是社区存在的核心或者说是社区存在的原因。当我们开始做社区运营时,不做成杠精,不做成发帖机器,而立志成为社区的大妈,那么这个社区就会比较有希望。当我们在一个社区时,我们要想清楚自己的定位,想清楚我希望别人怎样看待我。比如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人设,是别人觉得我的讲话都比较有道理。如果能够维持这样人设,那么别人在遇到一些事情时就会来问我:你对这个事情怎么看?因此你在这个社区里就是一个分享者,别人愿意接受你的意见、你的看法,那么你就会成为某种KOL。而这是值得追求的人设。

规则的宽容度在前面已经说过,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社区内部的沟通渠道,通常“繁荣”的微信群还会有某些鲜为人知的小群。这些小群就是小圈子,用于打小报告、私下探讨。前不久我在微信群里遇到一个“杠精”,群里很多人对他的风格、他的语言颇为不爽,轮流跟他吵。后来我私底下找到群主,暗示群主能够把他踢掉,后来他果然被踢掉了,于是整个群优回到了和谐、愉快的氛围里,这就是潜规则。还有一个潜规则很重要,如果你是社区的运营者,你要对社区有直觉。你要知道社区现在是什么氛围,是好还是坏,某条规则应不应该执行,如何去执行,去调整。这些都是要靠社区运营的直觉的。

结语:禅与社区运营艺术

一个社区运营最重要的特质是要有社区直觉。所以,我很想推荐一本书,叫做《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的作者在书里提到了一个词,翻译成“良质”,英文叫quality,即质量的意思。他反复地说:我不能定义什么叫良质。在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也不定义什么叫良质,我们可以采用循环定义,什么叫良质?即能够被品味所感受到的。什么叫品味?即能够体会到良质的能力。比如说我是一名美食家,我觉得某道菜很好吃,即我是一个有品味的人,这道菜就有良质。那么,如果某个人不是美食家,他不知道这道菜好吃还是不好吃,他就是没有品味的人。做任何一行,都要不断磨练你的技艺。比如你是一个美食家,能够分辨菜好吃还是难吃,但是你并没有能力自己做一盘好菜,因为你技艺不行。所以首先你得有品味,要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技艺,最后不但能够知道什么是良质,也能够创造出良质。回到社区运营的情况和语境,你要沉浸在社区里,不断地感受社区是好还是坏,不断地去体会、去理解这个社区的规则是如何运行的,它的规则应该如何发生作用,你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最后,你有可能创造出一个越来越好的社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