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知识经济”

最近看了不少关于知识经济的相关讨论,有一些感想,忍不住想找人聊聊。

一、零售肯定比批发更贵

任何一种商品,批发的价格,肯定会比零售的价格,便宜得多。如果我们将知识看成一种商品,也应该符合这样的规律。所以,在学校里接受系统性教育的费用,肯定是最便宜的。买一本书,系统性的学习,也相当便宜。如果是零零碎碎的看些文章,或者花钱看一场Live,肯定是最贵的。

二、个性化定制的肯定比通用的更贵

一个商品如果能够卖给成千上万的人,他的单价肯定会比较低。相对于只为一个人度身定制西装,普通的西装再贵也贵不到哪里去。在知识经济的领域,一篇面向大众的文章,相对会便宜(因为预期会有更多的读者)。一个针对性的问答,当然会更贵,因为面对的是特定的问题(但是,也可能是其他人关心的问题,所以存在二次销售的可能)。最贵的定制,当然是一对一上门咨询。如果这样的咨询过程,明确不能对外泄露的话,肯定会更贵。

三、如何降低学习成本

假设一个人在一身中,需要学习的总知识量是100分。其中如果50%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学习,还有30%是来自于自购书籍的自学,再有10%是各种交流与思考过程中,自己获得的领悟。最后可能还是存在10%,是来自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碎片化的付费学习。总成本的计算,也就可以大致估算出来了。

那么,降低成本的思路,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所谓“碎片化学习”与“智商税”

我曾经在跟朋友聊天时说过一句话:“为啥你一直在碎片化学习,因为你的脑子,一直就是散的。”或者换句话说:“较之系统化学习的能力,从碎片之中学到自己的那一套,是一种更加困难的能力。”而忽悠那些在学校里就没好好学过的人,投身于“碎片化学习”,那的确是在骗钱。

但是,我又不太赞同“智商税”的说法。那些积极投身于碎片化学习的人,并非因为“智商不足”,而是因为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企图奋力追赶。至于学习效果很差,也并不是因为遇到了骗子,或者因为智商低下。在同样的教学过程,同等的学习时间,他们的学习收获最少,只是因为他们系统的学习能力,最差!他们并不是“上当了”,而是“虚不受补”。

当然,更进一步说,我也不赞同那些人“到此为止”。相反的,他们更需要努力的,不断的,持续的,系统的学习,不但学习特定的知识,更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从知识的消费者变成知识的生产者

相对于其他的商品,知识型的商品有一个不同的特点。最初,它一定是以零售的,个性化的方式出现的。最初是一个思路,一个奇思妙想,一点针对特定问题的思考。渐渐的,这样的知识变得更加具有普适性,更加具有通用性。再进一步,更多的相关的知识,被汇集、整理、逻辑化、系统化地呈现出来。

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传统商业,有人采购批发的商品,然后再零售出去。而在知识经济的领域,很多人收购零售的知识,然后收集、整理的工作,再批发出去。这样的模式,其实一直非常成熟。学者->论文->教授->教材->教师->学生。

所谓“成为生产者”,其实正是基于高质量学习的能力。系统性的学习能力,很重要。更加重要的是,在日常的碎片化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收获,系统化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能够降低我们的学习成本,更能够帮助我们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包括收集、整理的工作,也是知识生产的一种类型。如果还能够有所输出,那就更加能够“赚回来”了。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