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Research
Journals
All Page
Graph
2024_03_31
远程参加开源社理事会闭门会议(几乎一整天)
2024_03_30
与青霜框架马总、赵律师开会
从深圳回到上海,在家躺着
远程参加了开源社顾问委员会
2024_03_29
上午在酒店躺着,下午去了一趟医院,还好不是肺炎(支气管炎)
2024_03_28
参加OSPO Summit
与Amanda交流
与王旭交流
与keith、赵云虎交流
与刘洁、王岩广、杨轩交流
晚上OSPO脱口秀之夜,话又说多了
2024_03_27
写完了OSPO Summit要用到的PPT,发给了vivian
坐飞机到了深圳
#今日读书记录
读完了《弗洛伊德的使命》
读《现象学入门》第七章
2024_03_23
今日到宁波扫墓
2024_03_22
下午到杉达大学,参加开源教育研讨会,结识了众多高校老师,打算发起开源毕业设计的计划
2024_03_21
与Hong、王正航、闻其详讨论工作
拜访熊谱翔,交流基金会、RT-Thread、上海开源信息技术协会等相关事务
2024_03_20
与孙林讨论工作
约波波采访时间
约了明天去拜访熊谱翔
写文章《一场为了狂欢的团聚》
2024_03_19
与田广礼电话交流
开源教育网站
联合课程
大师巡讲
开源毕设
OSPO课程
其他课程
拜访企业&高校
上海,RT-thread,熊谱翔
南京,中兴,项曙明
复旦,陈阳
杭州,指令集,潘爱民
杭州,蚂蚁,边思康、王旭
武汉,简视,王正航
展厅
政府
企业
时间节点
人员
招募新人
Corrie
技术负责人
其他
去医院开药:乌帕替尼
讨论三方合作协议(基金会、上海开源信息技术协会、OpenTEKr)
讨论合作协议(基金会、LF)
2024_03_18
上午与梁尧、陈阳、Corrie交流
与赵云虎交流
下午开基金会周例会
下午去华师大,开源学术会议
与王伟、陈阳、祝欣蓉讨论开源毕业设计的细节
2024_03_17
从南北湖回到上海
晚上开特别理事会,还是没有谈妥,水歌与Corrie坚决不支持“回滚”的做法,到最后波波也有些动摇了
2024_03_16
在南北湖度假
参观海盐博物馆,张元济博物馆与图书馆
与老婆讨论论文
想通一个关于“合于道”的问题
我本来的认为,老庄的意思是:合于自然之道,也就是减少人为的干预。但是我现在想明白了,合于道,是合于天地人合一之后的道。
启发我的因素,是这两天在海盐的南北湖旅游,这些景点,都有各种园林,里面有花草树木,有亭台楼阁,有小桥流水,但是也有各种配电箱,路灯,射灯,还有各种各样的设备。有些设备和装置,就很自然,有些就很违和。所以,我们所说的“和谐”,不是全天然,无人工,而是“合于道”。
那么,所谓合于道,就应该不再是没有人力参与的那种自然之道,而是合于有天、地、人,有环境,有自然,但是也有其他参与者的一个整体之道。在这个整体中,花草树木要舒服,天地万物要舒服,人当然也要舒服。
2024_03_15
下午与李大维、赖晓铮等交流
晚上开车到了南北湖
2024_03_14
去杭州,与蚂蚁的边思康、王旭交流
晚上开会,天工开物TOC&顾问委员会联席会议
需要与赖老师深入交流
需要与项曙明再次交流
#今日读书记录
《庄子的思想世界》,第一章,第四节,自然原则的双向展开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与《老子》的话,是一个意思。
运用“知”发展或完善工具,其结果是破坏自然的生存状态;将“知”运用于观点的争论及其他的社会问题,则导致社会的惑乱。无论是处理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抑或人与人的关系,“知”都呈现出消极的意义。
一股浓浓的
反智主义
的倾向
在这里,“顺自然”与“去知”构成了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通过摈弃理性之知,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便呈现为完美的形态:从生到死,由觉至寐,精神超越了紧张、冲突,始终处于安宁、恬静的形态,后者具体表现为合乎或回归自然(“合天德”)
作为人的理想存在形态,这种至德之世既超越了礼义文明(与万物同类、无君子小人之别),又消解了自觉的理性(
“同乎无知”、与禽兽无异
),前文明意义上的自在与非理性意义上的自发合而为一。
要让理性之人,回退到无知之兽,再称之为“顺自然”。然后假设禽兽都能够
始终处于安宁、恬静的形态
,似乎也是某种误解。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缘道”,“缘”意谓遵循、根据、顺沿,其中包含着自觉的向度:“缘道”的实质含义即自觉地遵从、沿循普遍之道;与之相对的“不缘道”,当然不是偏离、悖逆道,而是指超乎对道的有意循沿,达到自然中道;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有会强调某种
不刻意
的境界。如何才能做到?我还不懂!
2024_03_13
与徐琦交流,Shane来华的事情,估计要黄了
写了一个《简视科技开源策略》,发给王正航
基于赵云虎的意见,修订了昨天的翻译稿
#今日读书记录
《庄子的思想世界》,第一章,第三节,“天”的双重含义
collapsed:: true
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
牛马的天性与人的天性,是不是能够简单类比?
人的天性:人有意识,对自己有自我认知,会自我定义(我要什么,我要变成什么)。人的天性,不是
未经教育的样子
,而应该是
自我选择的能力
我们不能仅仅看那些外在的形式(礼仪、伦常),就认为违背天性,而是要看
这个人
如何认为,是否接受?
庄子《齐物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其他的物,只能因为风吹过而发出特定的声音。风与自身
无法改变的
形态决定了声音是什么样。
但是对人来说,所谓“自取”,就是自己决定要
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虽然不能完全与风无关,但也不是完全由风来决定。
关于自然过程的目的性,按照杨国荣老师的解读,庄子否定了这样的目的性
物竞天择
的说法,物的目的是
竞
,天的目的是
择
,在庄子这里,都被否定了
以目的来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的确是西方哲学的基础传统之一。但是在东方哲学中,尤其是在庄子这里,是不是就不再重要了?
人的目的性,来源于
有私
哪怕再光明正大,无私无欲的目的,总是可以经过一番推理,被说成是
有私心
“至人……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也就是行为无任何目的与意向”
在庄子看来,理想的行为方式便在于超越利害的计较,超越有意的谋划,无目的、无意向,完全顺乎自然。
但是这样一种说法,存在一个
悖论
。无论人如何行动(包括不动),都会有一个
动机
有动机,就逃不脱
有私心
的指控
庄子所说的“无为”,同时是就人的“在”世方式及其作用而言。在庄子看来,“天”本身体现了“无为”的特征;以合乎天(顺乎自然)为“在”世的原则,人同样应当把“无为”作为存在方式
对人而言,“无为”则意味着悬置或限制人对世界的作用。
人如何无为?可以分为两个问题:统治者如何无为?普通人如何无为?
一个更奇怪的问题是:为啥要有统治者?虽然很多著名的隐士都推辞不干,但是还是得有人来坐这个位子。
“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是什么样的不得已?
最终还是要回到
对于无为的定义问题
《中庸》:唯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杨老师:“所谓赞天地之化育,当然并不是人帮助自然过程的完成,而是指通过人的活动使对象世界(天地)由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合乎人的合理需要并获得价值的意义。”
如果,天地之化育最好没有人类的参与,或者人类应该努力做到,就像自己不存在于这个世间一样,对这个天地毫无影响(观于天而不助),那么
人在事实上就毫无价值
,甚至仅仅是
潜在的负面因素
。那么,人去追求至诚干嘛?
如果,人的活动最终还是要有人的价值创造,还是
为我
、
有私
,那如何才能做到像自然那样无为呢?
神人们,既有大能,更加
不肯以物为事
,另外又对普通人说:“人的作用都有其限度,这种有限性内在地构成了无为的根据”,这就是典型的
两头堵
进一步又回到了无为的讨论,庄子一再强调行为的过程应“通于道”、“明于道”。
“道”在庄子那里既被视为存在的根据,又被理解为存在的普遍法则,与之相应,“无为为之”无疑又蕴含合规律性(合乎普遍法则)之意。
所以,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符合规律(道)之后的作为。那么“人的有限性”又不提了?或者说:当人不悟道的时候,就是作用有限的。当人悟道之后,就可以顺势而为,无往而不利了?
通过顺势而为,追求无往而不利,是不是一种
有私
呢?
《现象学入门》,第四章,生活世界
既不是,又不是,既反对,又反对,感觉现象学需要与很多种偏见做斗争
2024_03_12
与杨轩交流,关于Shane来华事宜,以及OSPO Summit上的课程宣布事宜
与Maggie交流,受邀参加GDC的开源教育论坛
阅读理解Bruce Perens新撰写的《
后开放的零成本授权协议
》
完成了翻译与评注,
翻译与评述《后开放零成本许可证》
2024_03_11
上午基金会周例会
原定去武汉出差的事情,取消
与杨轩交流,可能需要与他、边思康一起,规划一下Shane Coughlan来中国的行程
晚上开源社开会:媒体、社区合作、KCC、品牌合作等事项
#今日读书记录
终于读完了《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
读《庄子的思想世界》
第一章,第二节,本真之“在”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如果人人都有受之于天的“真”,那么,礼俗从何而来?
法天贵真的是圣人,制礼作乐的又是什么人?
“人”以“天”为本真之性,“天”以“人”为价值指向。
由天而来的本真之性,可以理解。由天决定的价值指向,是什么方向?
天是怎么回事,其实还是要靠“人”来解释,“追求天性”的结果就会成为“追求某人所指明的天性”。
合乎自然或回归自然的过程(所谓“天”),同时也是达到人本真形态(所谓“人”)的过程;
“回归自然”这种论调,当然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基调之一,但是:如何返?如何归?到最后是不是只能够想象为某种阿米什人/隐士?
基于相濡以沫的隐喻,似乎人在困窘与危急之时,才需要礼仪。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理解:“人与人在社会之中相处,总是需要礼仪的规制”
换言之,庄子似乎在暗示:整个社会,就是一种“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的状态,那么只有回到小国寡民,甚至社会解体的状态,才算是“相忘于江湖”了?
联想到:“他人即地狱”
2024_03_10
上午陪爸妈去处理皮鞋的事情,一肚皮气,因为遇到了抵赖的皮鞋店主
晚上看电视剧《想见你》
2024_03_09
爸妈请客,在189的海观·新颐园全家人吃饭
晚上录制节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