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Research
Journals
All Page
Graph
韦伯传
第一章 家世
一个八卦,似乎韦伯的母亲在16岁的时候,遇到很糟糕的“骚扰”,但是作者为尊者讳了。
第二章 父母与少年时代
主要介绍的是他读大学之前的儿童与少年时代。
对照着杨照老师的音频课程,也介绍了韦伯的成长经历。杨照老师讲得比较简单:韦伯父母不和,他就有点自我封闭,小小年纪就以学术为逃避,14岁就发表了两篇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
果然,天才就是这么厉害,一样是童年创伤,看看人家是怎么化解的。
第三章 大学生活与服兵役时期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文字优美,翻译流畅。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较之上一本阅读的《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确实好看多了。
主要讲了他的军队生涯与大学生活,非常有意思的,其实都是一些细节,一个正在成长和成熟中青年。我最喜欢的,是韦伯写个五岁小妹妹一封信,真是一个非常可亲的大哥哥。
第四章 崭露头角
一个学者的成长历程,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在呼唤什么样的研究。大背景与个人努力之间的关系,介绍得非常清楚。也能看出来,从俾斯麦以来,德国的思想界,就已经逐步孕育了国家社会主义的苗头了。
第五章 家中生活与个人发展
感觉还是比较琐碎的一章。有各种亲友、家人的事情,有个人成长,也有成长中的困扰。比较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韦伯直到当上讲师,做了副教授,也没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一位学者。
第六章 婚姻
其实感觉很奇妙,作者以第三人称描述自己的生活。还有韦伯与前女友的种种分分合合(当年的德国,好多人都有精神问题啊)。最后有一点我受打击了:“今天我读了100页生理心理学,100页认识论,一本意大利法学著作……”,高产还是由高效决定的呀。
第七章 青年教师与政治家 & 第八章 精神崩溃
最令我有感触的,是韦伯生病之后的疗养经历,我也在猜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疾病?
也许,作为最早进入“现代”的德国,人必须自立,必须有自己的职业,必须发挥自己所长的压力,是一种非常新的现代现象。而韦伯,以及他的表弟,还有很多周围的亲朋好友,是现代化最早的一批受害者。
第九章 新阶段
韦伯从大学辞职,转为独立研究者,心理疾病也逐渐得以康复,还去美国游访了一年,这对于他写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大有助益。期待明天将要阅读的一章,会较为详细的介绍他的思想与著作。
说实话,这本传记作为人物传记很好,但是作为思想传记就太缺乏了。
第十章 著述的新阶段
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章,作者系统性的阐释了韦伯的学术脉络,思想立场,并简要解读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概要。
一个小八卦: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韦伯为了了解俄罗斯的情况,用最快的速度学会了俄语,然后就开始阅读俄文报纸了……
第十一章 拓展
比较令我感兴趣的,是在190x年就在德国出现的“性解放”运动,简直超前,果然是最早踏入现代化的国家。
只可惜,这本书太多的引述,都是韦伯夫妇的隐晦评论,缺少太多惊爆细节,唉
第十二章 历经世事与论辩诉讼
这一章有45页,确实比较长了。
这一章,介绍了很多内容,跟人打笔仗,打官司,甚至差点跟人决斗。这让我联想到了1804年去世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差不多是比韦伯早100年的人。没想到,在100年后,德国还有决斗的风气。但是,关于政治斗争的那些内容,说实话,因为缺少太多的背景介绍,我看得云里雾里的。
比较有趣的段落,是韦伯以一己之力创建社会学的过程,一门新学科的创建,真的是艰难啊。
第十三章 美好生活
这一章我很喜欢,是思想传记的最合适的写法。介绍一位当时的思想家或者诗人、文学家、批评家,然后介绍他与韦伯的交往,以及思想交流的情况,一方面介绍对方的情况,也介绍韦伯对其思想的评论,这样就很能够看出条理来。
另外,我还查了一下格奥尔格的简介,1868年07月12日 至 1933年12月04日,德国20世纪初叶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百度百科介绍中有一句:格奥尔格在政治上虽没有同德国法西斯同流合污,但法西斯的宣传机构仍然利用他的思想为第三帝国服务。
对照书中描述,格奥尔格:“谈到战争对人类的英雄本色而言是一件幸事…谈到了世界日益增长的和平安宁造成我们的麻烦与麻痹,让我们连一只鸡都杀不了。”但是:“他也承认自己无力从事这一勇敢的行为。”这就使得我们感受了一种:鼓吹战争的诗人的文弱形象。
第十四章 旅行散记
确实是散记,就是各种风景描写,看画展,看戏剧,听音乐剧,还有逛展览。作为夫妻两人的生活记录,当然是很好,也很丰富。但是作为人物传记,确实有点水了。
第十五章 母亲
读了一段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阶段的韦伯。母亲的部分写得很好,相当感人。一战开始之后,仅仅是韦伯家里,就死了一位妹夫,和一个弟弟。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亲友。但是,当时的德国,真是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啊,大多数人都将战死沙场,视为崇高的牺牲……
第十六章 为国效力
韦伯当了一段时间的多家战时医院的管理者,忙得不亦乐乎,还从一个学者的视角出发,讨论战时医院的各种管理问题。我的收获是,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出于积极的、主动的爱国热情,从各方面投入自己的支持。这是我没法想象,但可以理解的一面。
第十七章 革命前夜的政治家
其实我很替韦伯感到悲哀。他明明只是一个学者,却希望能够尽力影响当下的政治。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绝大多数民众都处在狂热之中,区区一个清醒的学者,又能产生什么影响呢?虽然他写了很多信,他的妻子尽力摘录了很多看起来都很有道理的文字……
第十八章 间奏
韦伯不在军队当军医院的管理者,去了维也纳上了一个学期的课,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应该也非常满足,因为来上他的课的人,越来越多,最大的课堂都挤满了人,靠墙站都站不下了。这大概才是一个学者最理想的状态吧。可惜,下一章一战结束,韦伯又要投身政治了。
第十九章 革命后的政治家
德国战败后,国内各种纷争,韦伯参与了宪法的制定,也去参加了巴黎和会。不过,宪法的部分,作者没有提及魏玛宪法第48条,只是着重提到了少数党派的质询权。对于和谈的部分,其实谁去都没用,因为战败国就是没有办法。更何况当时的列强,一心想彻底干掉德国。不过,韦伯他们打算拒签合约,其实又能如何呢?
第二十章 教师与思想家
先介绍了韦伯的教师的一面,然后非常概要性的介绍了韦伯的思想。作为一篇短文,提纲摘要的将韦伯的主要思想串联了起来,对我最有启发的,是范畴学、理想类型、以及对于政治作为志业的概述。
第二十一章 生命的最后乐章
终于,今天读完了《韦伯传》的最后一章,以及后续的部分。传主的突然逝去,总是令人伤感的。唯一令我疑惑的是,作为一种巨大杀伤力的流感病毒,为啥当时的人们都似乎全无察觉,毫不防范呢?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大流感才会夺走这么多人的生命吧。看完译者后记,译者也隐晦的透露出:玛丽安妮的写作,因为为丈夫讳的原因,抹去了不少的事情。还得另外找一些资料了。
References
韦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