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Research
Journals
All Page
Graph
基于工具发展的历史观
工具的发展,分为两个层面
个体(个人)工具集的拓展
集体(人类)工具集的拓展
什么是工具?
人类意识之外的一切对象,都
可以
是工具
工具的类别与发展历程
最初的工具:眼、耳、鼻、舌、身,首先是一种感知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探索的工具。
随后是身外之物成为工具,一块石头,一根骨头,或者其他能够获得的器物
再后来是人类开始创造工具,从有形的工具,到无形的工具
最早的无形工具,是语言
沟通工具是最重要的群体工具,从声音到语言,再到文字,沟通工具也在不断进化。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出现了中介,例如纸张,可以承载文字,传递信息。
人类不断发展的需求,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工具,越来越复杂的工具,而创造工具的过程,也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导致周边工具,辅助工具的诞生。
还有一大类工具,需要多人合作才能使用,而合作本身的复杂化,也会催生新的工具。
至于多人合作创造工具这样的场景,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还有一大类无形的工具,也非常重要,这就是:思想、观念、共识、方法论等等。
无论是作为个人思考的工具,还是协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共识,以及合作顺利时诞生的新的知识,都是无形工具的一种。
还有一大类工具,一直被称为手段,利用某种手段可以达成某种目的。
有个人的手段,也有组织、国家、政府的手段。后者主要是法律、规范、政策、命令等等。
工具的特性
工具扩展了我们探索世界(甚至改造世界)的能力,也限制了我们的探索边界,甚至限制了后续工具创造的可能性。要打破这些限制,只能依靠有创造力之人的反思与质疑。
工具能够组合、叠加,例如书信、邮政系统都是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将一切事物都视之为工具,其本质就是考察其有用性,评价、判断、比较其价值的高低,从目的出发选中合适的工具。这会引发人们对于功利主义的担忧。尤其是康德所言: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但是在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就是互为工具,互为所用,才能各自确立其价值。
不要为了避免某些负面的现象,而拒绝评估人。
相反,应该找到更好的评估
各类工具
的“算法”,工具理性不应该成为一种贬义词。
工具的发展会出现异化,背离最初的目标,甚至出现以发展工具本身为目标的现象。
在发展工具过程中自带的乐趣,以及意料之外的作用,使得这种发展本身,值得被追求和鼓励(至少不该彻底阻止)。
我们的世界观
随着工具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也会不断发展。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自身感官获得的经验,塑造了我们最初的世界观。
随后是来自外部的教育与交流,将各种现成的工具塞给我们,从而框定了我们所能形成的世界观。
之后是自主探索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世界观。当然也存在彻底颠覆的可能性。
基于神经认知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说:世界观是一个习得的,多层次的,基于预测的正向生成模型。
习得的:来自各种外部经验,再加上外部传递给我们的解释,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与反思。
多层次的:我们会在多个不同的尺度上理解世界,形成对于世界的认知,这样的认知本身是可能存在“内部冲突”的。
预测的:我们基于既有的经验,预测可能会遭遇的经验,这种预测过程,就是我们的世界观形成的过程。
正向生成模型:我们对于世界建模,而且是多层次,多尺度的建模,通过内在的模型,我们会预测/生成可能的结果,再修正自己的判断。最后得到的“正向生成模型”,就是我们的世界观。
预测模型本身最初是在大脑内部的,但是随着工具的发展,预测模型也会外置。
外置的预测模型,其预测结果会成为人类的心智模型的输入,这样的输入使得人类自身的预测模型,也要适配这些外部模型。比如:天气预报的出现,使人们对于气候的理解,大不相同。